行路难
李陵古奇士,报国思捐躯。
孤军势已尽,忍辱降匈奴。
下马解铁衣,残卒同呜呜。
拔剑指白日,抆血临长途。
誓为鲁曹沫,耻作吴专诸。
肝肠在汉阙,日夜悲穹庐。
君王不相信,老母复何辜。
恶名岂复免,盛德将焉图。
子卿若旋归,视我今何如。
悲哉行路难,千古同欷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后因战败被俘,投降匈奴。
- 捐躯:牺牲生命。
- 孤军:单独作战的军队。
- 铁衣:古代战士穿的铁甲。
- 抆血:擦拭血迹。
- 鲁曹沫:春秋时期鲁国勇士,曾为鲁国立下赫赫战功。
- 吴专诸:春秋时期吴国勇士,曾刺杀吴王僚。
- 汉阙:汉朝的宫殿。
-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 旋归:返回。
翻译
李陵是古代的杰出人物,报效国家时愿意牺牲自己。但他的孤军奋战,最终力量耗尽,不得不忍辱投降匈奴。他下马脱下铁甲,与残余的士兵一同悲泣。他拔剑指向白日,擦拭血迹面对漫长的旅途。他誓要成为鲁国的曹沫,耻于成为吴国的专诸。他的心始终在汉朝的宫殿,日夜在匈奴的帐篷中悲叹。但君王不信任他,他的老母又有什么罪过呢?他的恶名无法避免,他的高尚品德又怎能得到体现?如果子卿(苏武)能够归来,他会看到我现在的境遇。行路之难,真是令人悲哀,千古以来人们都在为此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李陵的故事,表达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诗中,李陵的形象被塑造得既悲壮又无奈,他的投降并非出于本心,而是孤军奋战后的无奈选择。诗人通过对比鲁曹沫和吴专诸,强调了李陵内心的忠诚与耻辱感。最后,诗人以子卿(苏武)的归来为假设,进一步突出了李陵的悲惨境遇和不被理解的痛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