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腊月立春日携诸小妇及幼稚儿孙从游西园戏笔
注释
- 戊午:指1618年,中国农历的午年。
- 狼藉:形容散乱不堪的样子。
- 骊峰: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柴关:柴门,指简陋的门户。
- 芒童:指儿童。
- 社鼓:祭祀时用的鼓。
- 土牛:用土制成的牛,古代用于祭祀。
- 东皇:指春神。
- 小星:指小妾或小妻。
- 綵胜花:指五彩缤纷的花。
- 宜春字:指春节时贴的“春”字。
- 饼如茧纸:形容饼薄如纸。
- 乳压珍珠槽:形容乳制品如珍珠般圆润。
- 持螯:手持蟹螯,指吃蟹。
- 东家施:指东施效颦,比喻模仿不成功反而显得可笑。
- 諠腾:喧闹腾跃。
- 斑衣舞:指儿童的舞蹈。
- 鼎鼎:形容繁忙、热闹。
- 閒来:闲暇时。
- 防饥幸结今年麨:指为了防备饥荒而储备的粮食。
翻译
戊午年的正月春已立,腊月又逢立春日。一年中却立了两年春,春光散乱不堪,费心收拾。 西园望春春可爱,骊峰之下榕溪边。山光水色各自美丽,绿意红情争奇斗艳。 园公不为春烦恼,也同儿女寻芳草。夜来微雨洒轻尘,柴门落叶何须扫。 为园久拟鹿门山,釜鬲宜安竹石间。我好楼居楼百尺,移家长欲掩柴关。 今日柴关且休掩,老人欲识春风面。旧寒未去新暖来,窥人柳眼微微展。 芒童昨日街头游,社鼓蜂蜂迎土牛。春光不作俗人眼,先到园公百尺楼。 百尺楼前春似海,儿孙竞逐春游队。穿花绕竹舞青幡,欲与东皇作光彩。 乍雨乍晴春正浓,携儿抱女步芳丛。孙曾幼稚十七八,共手牵衣问阿翁。 阿翁明年六十二,小星三人百零四。白发羞簪綵胜花,金钗却帖宜春字。 春盘黄韭攒青蒿,饼如茧纸滑如膏。素手纤纤捲片玉,瓮头乳压珍珠槽。 一妇当筵将进酒,持螯一妇小垂手。分甘亭外斗春妍,子子孙孙前致寿。 凭栏一妇抱女儿,眉颦不是东家施。劝翁再进一杯酒,子酌孙斟翁莫辞。 东唤阿翁西唤祖,两两三三作跳虎。一闻梨栗皆向前,諠腾似学斑衣舞。 园公捧腹更掀髯,起舞欲共春风颠。人间官爵信如梦,眼底儿孙大值钱。 盘旋共绕庭前树,兄呼妹唤频相语。一儿仰面问阿妳,今日春来在何处。 阿妳笑请园公听,狡黠此子真宁馨。园公语尔春消息,双树林中鸟一声。 又问园公春有几,连臂骈肩皆侧耳。园公别有许多春,不向芳菲斗红紫。 欣欣三妇更持杯,共喜园公笑口开。不学杜陵憨老子,逢春犹忆两京梅。 吁嗟乎,鼎鼎百年皆扰扰,閒来始觉青春好。青春莫笑白头人,白头能共青春老。 努力须勤明岁耕,防饥幸结今年麨。乐莫乐兮,年年此日醉花前,父祖曾玄同一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戊午年腊月立春日,作者带着家人在西园游玩的情景。诗中,张萱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珍视。通过细腻的描写,如“山光水色各自媚”、“绿情红意殊争妍”,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满足与喜悦,以及对青春与老年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