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后有感因示诸弟侄

青山一望且长吁,满目蓬蒿起白狐。 后葬每惭非五鼎,前丧遗恨在三虞。 烟凝谷口疑魂聚,露滴松梢带泪濡。 但得先灵安马鬣,相逢何必论堪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蓬蒿(péng hāo):杂草。
  • 五鼎:古代贵族的葬礼规格,指用五鼎盛放祭品。
  • 三虞:古代葬礼中的三个环节,指虞祭,即对死者的祭祀。
  • 马鬣(mǎ liè):指坟墓,因古代坟墓形状似马鬃而得名。
  • 堪舆(kān yú):风水学,指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翻译

望着青山,我长叹一声,满眼是杂草丛生,白狐在其中出没。 每次葬礼,我都感到惭愧,因为没有达到五鼎的葬礼规格,而之前的丧事,我遗憾在于没有完成三虞的祭祀。 谷口烟雾缭绕,仿佛是亡魂聚集,松树梢上的露珠,像是带着泪水的湿润。 只要先人的灵魂能在马鬣般的坟墓中安息,我们相逢时又何必讨论风水的好坏呢。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葬礼的感慨和对先人的怀念。诗中,“青山”、“蓬蒿”、“白狐”等意象描绘了荒凉的墓地景象,透露出作者的哀思。通过对“五鼎”和“三虞”的提及,作者表达了对传统葬礼仪式的尊重和未能完全遵循的遗憾。最后,作者以“先灵安马鬣”为愿,强调了家族和睦与先人安息的重要性,超越了对风水堪舆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对家族情感的重视和对生死的深刻理解。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