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灯夕

· 张萱
清欢永夜曝书台,共向灯轮数举杯。 九陌香尘随马去,一天碧月驾鳌来。 烧云火树千枝满,妒月金莲五夜开。 好语儿童休卜茧,且随秾李去歌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子灯夕:指丙子年(1636年)的元宵节夜晚。
  • 曝书台:指晒书的平台,这里可能指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
  • 灯轮:指装饰有灯笼的轮子,用于节日装饰。
  • 九陌:指都城中的九条主要街道。
  • 香尘:指街道上因人群活动而扬起的尘土,带有香气,形容节日的热闹。
  • :传说中的大海龟,这里指月亮像被鳌背负而来。
  • 烧云火树:形容烟花灿烂,如同燃烧的云和火树。
  • 金莲:指金色的莲花灯。
  • 五夜:指元宵节的夜晚,传统上元宵节有五个夜晚的庆祝活动。
  • 卜茧:古代一种占卜方式,用茧来预测吉凶。
  • 秾李:指繁盛的李树,这里比喻节日的繁华景象。
  • 歌梅:指歌唱关于梅花的诗句,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这里可能指节日的欢乐气氛。

翻译

在丙子年的元宵节夜晚,我们在晒书的平台上享受着整夜的欢乐,共同对着装饰有灯笼的轮子举杯庆祝。都城的主要街道上,随着马匹奔驰,香尘四起,而一轮碧月仿佛被巨大的海龟背负着缓缓升起。烟花灿烂如同燃烧的云和火树,金色的莲花灯在元宵节的五个夜晚中绽放,照亮了夜空。我告诉孩子们不要去占卜吉凶,而是随着节日的繁华景象,去歌唱关于梅花的诗句,享受这欢乐的时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丙子年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景,通过“曝书台”、“灯轮”等文化元素,展现了节日的文化氛围。诗中“九陌香尘”、“烧云火树”等生动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和烟花的灿烂,而“妒月金莲”则巧妙地将金色的莲花灯与月亮相比,增添了诗意。最后,诗人劝导儿童不要去占卜,而是要享受节日的欢乐,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