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乾岭
昔闻桑乾名,今日登桑乾。桑乾是否不必问,但觉两耳天风寒。
大峰小峰屹相向,空际谽谺一千丈。燕云回首夕阳间,长川历历平于掌。
人家如蛎粘石壁,白土堆檐高半尺。门外毡车风雨来,平地轰轰惊霹雳。
汉唐百战场,绿草今满碛。野夫耕田间,犹有旧铁戟。
道傍谁欤三叹息,古袍古帽江南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桑乾岭: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 谽谺(hān xiā):山谷空阔的样子。
- 燕云:指燕山山脉的云雾。
- 蛎:牡蛎,此处形容人家紧贴石壁,如同牡蛎附着在岩石上。
- 毡车:用毡覆盖的车,多用于北方寒冷地区。
- 碛(qì):沙漠或沙石地。
- 野夫:农夫,普通百姓。
- 铁戟:古代兵器,长柄,有刃。
- 古袍古帽:形容穿着古代服饰的人。
翻译
曾听闻桑乾岭之名,今日终于登上桑乾岭。桑乾岭是否名副其实已不重要,只觉耳边天风凛冽。 高大的山峰与小峰相对而立,空中山谷空阔达千丈。回首望去,燕山云雾在夕阳中,长长的河流平坦如掌。 人家如同牡蛎紧贴在石壁上,白土堆成的屋檐高半尺。门外毡车在风雨中驶来,平地上的轰鸣声如惊雷。 汉唐时期的百战之地,如今绿草满布沙石地。农夫在田间耕作,仍能发现旧时的铁戟。 路旁有人三声叹息,穿着古袍古帽的江南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登上桑乾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川、人家、历史遗迹的刻画,展现了桑乾岭的壮阔与沧桑。诗中“桑乾是否不必问,但觉两耳天风寒”表达了诗人对桑乾岭的直观感受,而“汉唐百战场,绿草今满碛”则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结尾处的“古袍古帽江南客”增添了一抹异乡人的哀愁,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