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国子司业王士能监丞滕仲礼谒南城文庙观周宣王石鼓各模数本以归

· 陈孚
退之昔为石鼓歌,子瞻亦尝咏石鼓。 我从江右游京师,眼见石鼓心欲舞。 周室中兴流彘馀,尽复苍姬旧疆土。 大蒐岐下选车徒,虎贲三千健于虎。 想当刻石纪勋时,载命臣籀臣吉甫。 岂惟猗那清庙诗,要纪丰功继下武。 兑戈和弓无复存,此独不磨耀千古。 鲤鱮贯柳字斑斑,势如雷文斲天斧。 由汉讫唐弃草菅,大观辇致图书府。 黄金填画失之奢,金轮已整黄河橹。 燕山潭潭素王宫,太史夜奏神光吐。 谁知至宝在人间,乃是凤篆龙章祖。 我皇御天开三雍,石渠金马列李杜。 鼓昔有十今存七,搜剔崖薮尚可补。 小儒更有笔如椽,作玄一经配邹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退之:指韩愈,唐代文学家,曾作《石鼓歌》。
  • 子瞻:指苏轼,宋代文学家,亦曾咏石鼓。
  • 江右:指江西一带。
  • 中兴:指国家由衰转盛。
  • :指西周厉王被放逐之地,此处指厉王被放逐后,周宣王中兴。
  • :古代的田猎活动。
  • 岐下:指岐山之下,周朝的发源地。
  • 虎贲:古代勇士的称号。
  • :古代的一种字体,此处指书写石鼓文的字体。
  • 吉甫:指尹吉甫,周宣王时期的贤臣。
  • 猗那:古代乐舞的名称。
  • 清庙:指祭祀周文王的庙宇。
  • 下武:指继承前人的功业。
  • 兑戈和弓:指古代的兵器。
  • 贯柳:指用柳条穿起来的鱼。
  • 雷文:指雷电的纹理,形容石鼓文的笔画。
  • :砍削。
  • 辇致:用车运送。
  • 潭潭:深邃的样子。
  • 素王:指孔子。
  • 太史:古代官名,负责记载史事。
  • 凤篆龙章:指古代的篆书和章草,此处形容石鼓文的书法艺术。
  • 御天:指皇帝治理天下。
  • 三雍:指古代的学校。
  • 石渠金马:指古代的图书馆和马厩,此处比喻学问和才艺。
  • 李杜: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 崖薮:指山崖和草丛,比喻偏僻的地方。
  • 笔如椽:形容笔力雄健。
  • 作玄一经:指创作经典之作。
  • 配邹鲁:指与古代的邹国和鲁国相媲美。

翻译

韩愈曾作《石鼓歌》,苏轼也曾咏叹石鼓。我从江西游历至京城,亲眼见到石鼓,心中欢喜欲舞。周宣王中兴之后,恢复了周朝的旧有疆土。在岐山下举行大型的田猎,选拔勇士,虎贲三千,勇猛如虎。想象当时刻石记功的场景,命令臣子用籀文书写,尹吉甫也参与其中。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清庙的乐舞,更是为了记载丰功伟业,继承前人的功业。古代的兵器已不复存在,但这些石鼓却永存千古。石鼓上的文字斑斑,如同用柳条穿起来的鱼,笔画有力,如同雷电的纹理,砍削天斧。从汉代到唐代,石鼓被弃之如草芥,直到大观年间才被运送到图书府。曾经用黄金填画,显得过于奢侈,而今金轮已整,黄河的橹声已响。燕山的孔子庙深邃庄严,太史夜间报告神光闪烁。谁知这人间至宝,竟是古代篆书和章草的始祖。我皇治理天下,开设学校,石渠金马中列有李杜的诗篇。石鼓原本有十个,现存七个,搜寻山崖草丛,或许还能补全。我这小儒也有如椽之笔,创作经典之作,与古代的邹鲁相媲美。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石鼓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仰和对周宣王中兴时期的向往。诗中,作者以韩愈和苏轼的石鼓歌为引子,表达了自己亲眼见到石鼓的激动心情。通过对石鼓文的历史背景和书法艺术的赞美,体现了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当代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创作经典之作的渴望和决心。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颂扬,也是对个人文学追求的表达。

陈孚

元台州临海人,字刚中,号勿斋。幼颖悟。世祖时以布衣上《大一统赋》,署为上蔡书院山长,调翰林国史院编修,摄礼部郎中,随梁曾使安南,还授翰林待制。遭廷臣嫉忌,出为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历迁衢州、台州两路,所至多善政。卒谥文惠。年六十四。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诗文不事雕。有《观光稿》、《交州稿》和《玉堂稿》。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