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天寿圣节孚应制草前行乐章曰至圣至明之曲乐令张温以弦管至翰苑调集之壬辰元会亦孚撰进曰金阶万岁声敬纪以诗

· 陈孚
我本渔樵东海边,脚踏云头歌扣舷。 数载偶承金马诏,朝衣蹈舞丹墀前。 三十六簴列两序,黄钟大镛俨在悬。 摐宫扣羽韵杂遝,泠泠间以朱丝弦。 紫衣乐使总干立,翠衫回电风翩翩。 白雪一声度霄汉,宛如戛玉声琅然。 曲声未已笙箫急,满空嘹亮清而圆。 又如疏松乱石内,崖冰迸落千丈泉。 景星出房庆云烂,重华盛德三千年。 野人忽闻灵韶调,但觉魂梦游钧天。 去年协律携管籥,按赓至圣至明篇。 今年又奏金阶曲,瑶卮大宴蕊珠仙。 恭惟皇元混六合,八音均和八风宣。 微臣何幸际昌运,得与麟凤瞻初筵。 惟愿圣明亿万寿,瑞光长照太微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辛卯:指辛卯年,具体年份不详。
  • 天寿圣节:指皇帝的生日,即圣节。
  • 孚应制草:指应制草拟的乐章。
  • 至圣至明之曲:指赞美皇帝至圣至明的乐曲。
  • 乐令:指掌管音乐的官员。
  • 张温: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弦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 翰苑:指翰林院,古代负责编纂、校勘等文史工作的机构。
  • 调集:指调集乐工演奏。
  • 壬辰元会:指壬辰年的元会,即新年朝会。
  • 金阶万岁声:指在金阶上高呼万岁的声音。
  • 渔樵:指渔夫和樵夫,这里指作者自己。
  • 东海边:指东海之滨,即作者的故乡。
  • 云头:指高耸入云的山峰。
  • 歌扣舷:指边唱歌边敲打船舷。
  • 金马诏:指皇帝的诏书,这里指被召入朝。
  • 朝衣:指朝服,即官员上朝时穿的礼服。
  • 丹墀:指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 三十六簴:指三十六根簴,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
  • 黄钟大镛:指黄钟和大镛,古代的两种乐器。
  • 摐宫扣羽:指敲击宫羽,古代的两种乐器。
  • 韵杂遝:指声音杂乱。
  • 泠泠:指清脆的声音。
  • 朱丝弦:指红色的丝弦,这里指琴弦。
  • 紫衣乐使:指穿着紫色衣服的乐官。
  • 总干立:指总管站立。
  • 翠衫:指翠绿色的衣服。
  • 回电风翩翩:指像电一样快速旋转,风度翩翩。
  • 白雪:指白雪般的音乐。
  • 霄汉:指天空。
  • 戛玉声琅然:指像敲击玉石一样清脆的声音。
  • 笙箫急:指笙箫急促的演奏。
  • 嘹亮:指声音响亮。
  • 清而圆:指声音清脆而圆润。
  • 疏松乱石内:指在稀疏的乱石中。
  • 崖冰迸落千丈泉:指悬崖上的冰块迸落,形成千丈高的泉水。
  • 景星出房:指景星出现在房宿,古代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 庆云烂:指五彩缤纷的云彩。
  • 重华盛德三千年:指重华(尧帝的名字)的盛德延续三千年。
  • 灵韶调:指美妙的音乐。
  • 钧天:指天宫,这里指仙境。
  • 协律:指协调音律。
  • 管籥:指管乐器和籥(古代的一种乐器)。
  • 按赓:指按照乐谱演奏。
  • 瑶卮大宴蕊珠仙:指在瑶池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蕊珠仙子(神话中的仙女)参加。
  • 皇元混六合:指皇帝的德行涵盖天地四方。
  • 八音均和八风宣:指八种音乐和谐,八面来风宣扬。
  • 微臣:指作者自己,谦称。
  • 昌运:指繁荣昌盛的时代。
  • 麟凤:指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指贤人。
  • 初筵:指初次参加宴会。
  • 太微躔:指太微垣,古代星官名,这里指皇帝的居所。

翻译

我原本是东海边的渔夫和樵夫,脚踏高耸入云的山峰,边唱歌边敲打船舷。几年前偶然接到皇帝的诏书,穿着朝服在宫殿前的红色台阶上跳舞。三十六根悬挂钟磬的木架排列在两侧,黄钟和大镛庄严地悬挂着。敲击宫羽,声音杂乱,清脆的声音中夹杂着红色的琴弦。穿着紫色衣服的乐官总管站立着,穿着翠绿色衣服的人像电一样快速旋转,风度翩翩。一声白雪般的音乐穿越天空,宛如敲击玉石一样清脆。曲声未完,笙箫急促地演奏,满空响亮而圆润。又像在稀疏的乱石中,悬崖上的冰块迸落,形成千丈高的泉水。景星出现在房宿,五彩缤纷的云彩灿烂,重华的盛德延续三千年。我忽然听到美妙的音乐,只觉得魂梦游仙境。去年我协助协调音律,按照乐谱演奏赞美皇帝至圣至明的乐曲。今年我又奏响金阶上的曲子,在瑶池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蕊珠仙子参加。恭惟皇帝的德行涵盖天地四方,八种音乐和谐,八面来风宣扬。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得以与贤人一起初次参加宴会。只愿皇帝万寿无疆,瑞光永远照耀皇帝的居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渔樵生活到被召入朝的转变,以及他在宫廷中参与音乐活动的经历。诗中通过丰富的音乐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宫廷音乐的盛况和作者对皇帝的忠诚与祝福。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宏大,表达了作者对皇权的崇敬和对盛世的热爱。

陈孚

元台州临海人,字刚中,号勿斋。幼颖悟。世祖时以布衣上《大一统赋》,署为上蔡书院山长,调翰林国史院编修,摄礼部郎中,随梁曾使安南,还授翰林待制。遭廷臣嫉忌,出为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历迁衢州、台州两路,所至多善政。卒谥文惠。年六十四。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诗文不事雕。有《观光稿》、《交州稿》和《玉堂稿》。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