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旸(yáng)**:日出,天晴。这里指晴天。
- **飓风(jù fēng)**: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 **颠蹶(diān jué)**:翻倒;倾仆。这里形容山海被飓风刮得仿佛要翻转倾倒。
- **云何:为何,为什么。
- **大块:大地。
- **噫(yī)**:喟然叹气。这里指大地发出的气息、声响。
- **不可遏:不能遏制,无法阻止。
- **众窍虚:意为风停下来后众多洞穴变得静谧无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 **丽:附丽,展现出美好样子。
翻译
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放晴,苍茫的海面突然刮起了飓风。狂风日夜怒号不息,连山海都似乎要被它吹得翻转倾倒。为什么大地发出这样强烈的气息,竟如此难以遏制。到了黎明时分风停了,各种孔穴恢复了静谧,明亮的太阳在辽阔的天空中展现出美好的模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海康地区飓风来时的景象。诗的开篇“一雨复一旸,苍茫飓风发”,简洁地交代了天气变化,引出飓风降临这一主要事件。“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生动而形象地极写飓风的威猛,它昼夜不停、张狂肆虐,其力量之大,似乎能将山海撼动,展现出大自然磅礴的气势与巨大的威力。“云何大块噫,乃尔不可遏”两句,诗人对飓风的猛烈进行思索和发问,将自然现象与对自然力量根源的探寻相联系,富有哲理韵味 。结尾“黎明众窍虚,白日丽空阔”,诗笔突然一转,经过一夜狂风肆虐后,黎明风止,世界回归安静祥和,此时晴空万里,红日高悬。前后强烈对比,既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现象的变幻莫测,也透露出一种万物变化、周而复始的哲学观念,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验以及在动荡变化面前一种宁静心态。秦观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呈现出海康地区独特的气象景观,也融入了诗人对自然、对生命深深的思考 。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