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谋拙:谋划笨拙,指自己缺乏处世谋生的好办法。
- 身无向: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
- 归田: 指辞官回乡务农,这里表示苏辙一直想归隐田园,却没能实现。
- 来陈:来到陈州。陈州,在今河南淮阳县一带。
- 懒计:消极疏懒的打算,指因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来陈州只是一种略带消极的选择。
- 传道:传授儒家圣贤之道 ,这里指苏辙觉得自己担任学官,传授学问。
- 虚名:徒有其名,指自己在传道授业方面可能名不副实。
- 俎(zǔ)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这里代指繁琐的礼仪规范。
- 诗书:《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书籍。这里用“诗书”泛指学问。
- 强(qiǎng)欲明:勉强想要阐明(其中的道理)。
- 斯文:这里指儒家的文化、道统。
翻译
我谋生谋划笨拙,不知该往哪里去,一直想归隐田园却始终没能成功。来到陈州是因为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采取这消极的策略,担当传播圣贤之道的重任,实在是愧对这虚有的名声。繁琐的礼仪规范与我所秉持的理念终究难以契合,对于儒家那些经典书籍中的奥秘也只是勉强想要弄明白。儒家的这些文化学问我已经努力尝试讲授,但还是深深害怕耽误了众多学生。
赏析
这首诗表现出苏辙初到陈州时内心复杂的感受。开篇“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直白地吐露了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归宿的渴望却无法实现。“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既表现出内心的消极情绪,又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充满不自信。“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在鲜明对比中反映苏辙对繁琐礼教和学问的态度。尾句“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展现出他对自身能力的担忧,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凸显出他作为学者和教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整首诗情感质朴复杂,让人深入领略到苏辙当时的心境与追求。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
苏辙的其他作品
- 《 次烟字韵答黄庭坚 》 —— [ 宋 ] 苏辙
- 《 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 》 —— [ 宋 ] 苏辙
- 《 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二首 》 —— [ 宋 ] 苏辙
- 《 太白山祈雨诗 》 —— [ 宋 ] 苏辙
- 《 巢谷传 》 —— [ 宋 ] 苏辙
- 《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八定林院 》 —— [ 宋 ] 苏辙
- 《 北京送孙曼叔屯田权三司开坼司 》 —— [ 宋 ] 苏辙
- 《 次韵毛国镇赵景仁唱和三首一赠毛一赠赵一自咏 》 —— [ 宋 ]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