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 苏辙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 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 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 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瞻:苏轼的字。
  • 澄泥砚: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 :赐予,给予。
  • 魏人:指魏铜雀砚。
  • 铜雀:即铜雀台。
  • 骊山:这里指骊山澄泥砚。
  • 寒煤:指墨。
  • 涕潸(shān):流泪的样子。

翻译

长安新出的砚和石头一样坚固,不用求书就得以被许可赐予。难道一定是魏铜雀砚胜过近世的,就极力推崇铜雀砚而埋没骊山澄泥砚。墨在舒展开的纸上如同云叶,清露沾湿流溢令人泪下。早早地把它和封题一起寄放在书案上,告诉您湘竹做的笔身也与之相配。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骊山澄泥砚展开,先写其质地坚固且轻易获得,然后将其与魏铜雀砚对比,认为不应该只推崇魏砚而忽视骊山砚。接着描写了与之相关的墨和露等,体现出一种雅致的氛围。最后表示要与之相伴。诗中既体现了对骊山澄泥砚的喜爱与夸赞,也显示了诗人对文房雅物的细致感受与独特品味。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