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伯氏:对兄长的尊称,此处指苏轼。
- 兼:包含,这里指苏轼的才力能够兼顾各方面。
- 埙(xūn)篪(chí):埙和篪是古代两种乐器,常相互配合演奏,用以比喻兄弟和睦。“埙终不听篪”比喻兄弟之间没有完全和谐呼应(这里是苏辙自叹自己才能不及兄长) 。
- 西虢(guó):古地名。
- 属(zhǔ)和:和别人的诗。
翻译
兄长(苏轼)的文章水平我哪敢随便评价,在岐梁的日子里我们偶然会有往来唱和的诗篇。常常自我怜惜,兄长才能出众,能力可以兼顾诸多方面,可叹哪能做到兄弟之间,如埙篪般完全和谐呼应。记得在西虢春游时,面对百顷池塘;秋季来到南溪,步入那千枝翠竹之间。实在遗憾啊,你(姚孝孙)曾经身为关中的官吏,在这些过往的时光中,我没能及时追陪唱和,错过那些美好的岁月 。
赏析
这首诗以苏辙对兄长苏轼才华的敬重开篇,流露出他的谦逊。“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一句生动地表达出苏辙对自身才力的不自信以及希望与兄长如埙篪般和谐呼应唱和的愿望,体现出兄弟间深厚且微妙的情感。诗的颈联“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描绘出两幅美妙的画面,春季的西虢,百顷池沼水波荡漾;秋季的南溪,千竿翠竹摇曳生姿,展现出时光的美好和过往生活的惬意。尾联“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则是感慨由于友人曾担任关中吏职,自己错过了在那些美好时光中与友人追陪唱和的机会,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往昔岁月的追思与深深的遗憾。整首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将对兄长的尊崇、对和友人唱和交往的怀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令人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真挚情谊和淡淡的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