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

· 苏辙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引水:引导水流。
  • 穿墙接竹梢:引水穿过墙壁,连接到竹林的末端。
  • 谷藏峰底:山谷深藏在山峰之下。
  • 大容瓢:形容山谷之大,能容纳如瓢般的水量。
  • 庐山瀑:庐山的瀑布。
  • 海上潮:指海潮,比喻源源不断的水势。
  • 乱点落池:水滴散落在池塘中,发出的声音。
  • 睡觉:打盹,这里指池中的鱼被惊醒。
  • 半山含润:水分滋润了半座山。
  • 沃心焦:滋润了干旱的心田。
  • 瓦盆一斛:一斛(hú)是古代容量单位,相当于十斗。
  • 何胜满:怎能比得上装满。
  • 浸菊苗:滋润菊花幼苗。

翻译

引来的溪水穿过墙壁,抵达竹林尖端,犹如从山谷深处流出的大瓢,源源不断地流淌。它的流动像庐山的瀑布一样旋转下滴,又如同大海潮汐般循环往复。水滴落入池中,惊醒了正在打盹的鱼儿;而半山腰的湿润滋养着干渴的土地,连瓦盆里的水都足够饱满,溢出的还能滋养菊花幼苗。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引水入宅的田园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水的流转之美和其带来的生机。从墙壁到竹梢,再到山谷和海洋,水的循环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不息。水滴惊鱼、滋润土地和滋养菊花,这些细节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整首诗意境清新,寓情于景,富有生活情趣。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