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亭五首,并叙

· 苏轼
枯松强钻膏,槁竹欲沥汁。 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 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心法幸相语,头然未为急。 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羃。 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 兹游定安归,东泛万顷白。 一欢宁复再,起舞花堕帻。 将行出苦语,不用儿女泣。 吾非固多矣,君岂无一缺。 各念别时言,闭户谢众客。 空堂净扫地,虚白道所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 槁(gǎo):干枯。
  • 沥(lì)汁:渗出汁液。
  • 相湿:相滋润。
  • 心法:内心的想法。
  • 头然:也作“怛然”,忧伤的样子。
  • 羃(mì):同“幂”,覆盖酒器的巾。
  • 兹游:这次出游。
  • 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

翻译

干枯的松树勉强钻取膏脂,枯槁的竹子想要渗出汁液。两人都处于穷困中相遇,相互哀伤却不能相互滋润。不知道我和你,交往究竟得到了什么。内心的想法幸好能互相倾诉,忧伤倒也不算急迫之事。希望成为穿云的鹘鸟,不要成为带着雏儿的鸭子。我出行到了初夏时节,煮酒时映照着稀疏的酒巾。故乡在什么地方呢,向西望去是一片赤色的千山。这次出游确定能平安归来,向东将泛起万顷白色的波浪。一场欢乐难道还能再有,起舞时花落下了头巾。将出行时说出痛苦的话语,不用像儿女一样哭泣。我不是本来就有很多不足吗,你难道就没有一点欠缺。各自想着分别时的话语,关起门来辞别众多宾客。空空的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洁白空净是道义所聚集之处。

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开篇,用枯松和槁竹来象征自己和友人的艰难处境。表达了两人虽穷但能相互倾诉的情谊。作者希望自己能如穿云鹘般自由自在,而不要如将雏鸭般碌碌无为。诗中描写了初夏的景象,如煮酒和故乡远景等,增添了诗意氛围。后文提到再次欢乐不知何时,又强调分别时不必如儿女般哭泣,体现出豁达的心境。同时,两人也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最后描写了空堂净地的景象,暗喻道义所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现实的感叹,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情谊的珍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