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神释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馀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著(zhuó):附着。
- 老君:即老子,道教始祖。
- 诸数:各种定数。
翻译
我们二人原本就没有真实的自我,最初是因为外物而有所附着。岂止是年老变得衰颓,每个念头都不再像过去那样。知道你并非金石般不朽,怎能长久地依托依附。不要听从老子的言论,也不要采用佛家的话语。仙山和佛国,最终恐怕也没有那样的地方。很想追随陶渊明,把家搬到酒中居住。但醉与醒总有尽头,不容易逃脱各种命数。一生都追逐着如同儿戏的事情,处处都留下了作为的痕迹。所到之处人们聚集观看,被人指指点点有了毁谤和赞誉。如今就像一把火,好的坏的都焚烧而去。既没有背负承载的劳累,又没有盗贼抢掠的惧怕。孔子到晚年才觉悟,对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思考的呢。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诗中提出人原本无真实自我,会因外物而改变,表达了对生命变化无常的感慨。他对道家和佛家的观点不盲目跟从,对仙山佛国持怀疑态度。想追随陶渊明以酒为伴,却也明白无法躲避命数。苏轼回顾一生,意识到曾经的所作所为留下诸多影响,如今则想把一切都抛开。最后以孔子晚年觉悟为喻,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整首诗充满了哲学意味,体现了苏轼在人生经历丰富后的深刻省悟和对生活本质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