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 苏轼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馀修竹。 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 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 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 卧听邻寺钟,书窗有残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彭蠡:péng lǐ,即鄱阳湖。
  • 庐阜:lú fù,庐山。
  •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 解箨:jiě tuò,竹笋脱壳。

翻译

鄱阳湖的东北源头边,庐山的西南山麓处。是什么人在水边上,种下了这样一双美玉般的事物。思念起那个人却不能见到,破败的宅院里只剩下修长的竹子。四周的邻居都告诫不要去侵犯,十亩的竹林繁密得好似捆束在一起。我在五月初的时候来到这里,竹笋脱壳呈现出崭新的绿色。幽静的鸟儿朝着我鸣叫,乡野之人挽留我住宿。我徘徊着不忍心离去,微弱的月亮挂在高大的树木上。遥想他有一年归来,解下印绶只用一块头巾束发。对着床榻的老兄弟,夜晚听着雨点敲打竹屋。躺在床上倾听邻寺的钟声,书房的窗前还有残剩的烛火。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李野夫公择的故居展开,既描绘了故居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如鄱阳湖和庐山,也传达出对故人和往昔的怀念之情。诗中提到的修竹、幽鸟、明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诗人对故居的留恋,对曾经在此生活场景的畅想,展现了深深的情感寄托。最后通过想象他年归来后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眷恋和向往,表达了对友情和过去岁月的珍视。整体语言优美自然,意境深邃,将对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