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复次一首送赴阙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见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仆:我,古人的自称。
- 常、润:指常州和润州,今江苏一带。
- 周令:指朋友周某,官称县令。
- 韵:指诗词的格律或韵脚。
- 赴阙:入京,指赴朝廷任职。
- 羞归:不好意思回去,可能因错过牡丹盛开季节而感到遗憾。
- 成阴结子时:牡丹已由开花转入结果阶段。
- 玉台:古代妇女妆饰的平台,此处喻指宫廷。
- 朝酣酒:宫廷宴会上畅饮的美酒。
- 金缕:形容华丽的衣带或歌曲名,此处借指宫廷音乐。
- 空折枝:意指牡丹虽美,但无人欣赏,徒然凋零。
- 樊迟:孔子弟子,以农事闻名,此处暗指学习农事的知识。
翻译
因为错过了牡丹盛开的时节,我还在常州、润州,朋友周令写诗寄来,我便按照他的韵脚回了一首,又作了一首诗送他去京城任职。
他可能会因为没能赶上赏花而感到羞愧,毕竟那时牡丹已经结果,不再是繁花盛景。朋友的诗如同春日的慰藉,让我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感到欣喜。
在想象中,那些宫廷中的华美宴会,不再有他醉酒的欢歌陪伴着盛开的牡丹;而那空荡的歌声,就像牡丹独自凋谢,无人欣赏。然而,我们约定每年都能相见,我甚至愿意向擅长园艺的樊迟一样,向他请教关于牡丹的知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错过赏花时机的惋惜,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苏轼通过描绘牡丹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寓言人生岁月的流转,以及朋友间的情感交流。他还借宫廷的奢华与牡丹的孤寂形成对比,凸显出友情的可贵。最后的“欲师老圃问樊迟”,既是对友人学识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园艺知识的向往,显示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饮酒四首 》 —— [ 宋 ] 苏轼
- 《 哭欧阳公,孤山僧惠思示小诗,次韵 》 —— [ 宋 ] 苏轼
- 《 宝山新开径 》 —— [ 宋 ] 苏轼
- 《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 —— [ 宋 ] 苏轼
- 《 元祐九年立春 》 —— [ 宋 ] 苏轼
- 《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 》 —— [ 宋 ] 苏轼
- 《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 》 —— [ 宋 ] 苏轼
- 《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