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纯复以二篇,一言其亡兄与伯父同年之契,一言今者唱酬之意,仍次其韵

· 苏轼
屡把铅刀齿步光,更遭华衮照厖凉。 苏门山上莫长啸,薝卜林中无别香。 烛烬已残终夜刻,槐花还似昔年忙。 背城借一吾何敢,慎莫樽前替戾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铅刀:铅制的刀,比喻才力微薄。(“铅”读音:qiān)
  • 齿步光:“齿”指排列,“步光”指古代剑名,这里指自谦自己的文章如铅刀与名剑相列。
  • 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彩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
  • 厖凉: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厖”读音:máng)
  • 苏门山:山名,位于今河南辉县。
  • 薝卜:梵语Campaka音译,又译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意译为郁金花,是一种常见的香花。(“薝”读音:zhān)
  • 烛烬:蜡烛燃烧后的灰烬,指时间已晚。
  • 终夜刻:整夜的时刻。
  • 槐花:可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或某种特定的情境。
  • 背城借一:在自己的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 替戾冈:《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西,传说石勒在此地取胜。此处借指危险之地。

翻译

我多次将自己才力微薄的作品拿出,却更承蒙您给予极高的荣耀,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在苏门山上不要放声长啸,薝卜林中也没有别的香气。蜡烛已经燃尽,整夜的时间即将过去,槐花依旧如同往昔那般忙碌地开放。我怎敢冒险做决定进行最后一搏,千万不要在酒杯前陷入危险之地。

赏析

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对某种情境的思考。诗的开头,苏轼自谦自己的作品才力微薄,却得到了过高的赞誉。接下来提到苏门山和薝卜林,可能是在暗示一种特定的环境或心境。诗中通过描写烛烬和槐花,烘托出时光的流逝和一种略显无奈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苏轼对冒险和危险的谨慎态度。整首诗语言含蓄,意境深邃,透露出苏轼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