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晋卿,并引

· 苏轼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 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 怅然怀公子,旅食久不玉。 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 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 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 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 岂知垂老眼,却对金莲烛。 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 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 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 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 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 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 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挹(yì):舀取,这里可理解为揽取。
  • 虺(huǐ):一种毒蛇。
  • 旅食:旅居生活。
  • :美好、丰腴,这里说“不玉”指生活不如意。
  • 濡沫:出自“相濡以沫”,用唾沫相互湿润,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 沟渎:田间水道,这里形容困境。
  • :暂时居住,此处指人生短暂如寄。
  • 金莲烛:宋时御前所用蜡烛,这里指受到皇帝恩宠。
  • 刺史竹:竹,竹符,古代授予刺史的信物。“分刺史竹”表示担任刺史之职。
  • 樽俎(zūn zǔ):古代盛酒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饮。
  • 尸祝:古代祭祀时主持者。
  • 白羽:指代箭。

翻译

先生在东坡饮酒,独自起舞没有伴同。当时揽取明月为友,与自身影子凑成三人之数正好相娱。醉后在野草荆棘间入眠,毒蛇害虫都不能将我伤害。醒来送别南归飞雁,凭它寄去我千里之外的目光。 怅然心中怀念公子你,旅居生活太久过得并不如意。想要写些劝你加餐的话,远远拜托西飞的天鹅传递。虽说相互救助,却不足以把困境解脱。我的人生只是暂时寄托于此,哪里分得清什么是祸什么是福。不如两方都忘却过往,昨日之梦又怎可追逐。 我上书得以顺遂心意,能够回到山水幽静处养老。亲自耕种两顷田地,自己种下十年成材的树木。哪能料到垂老之际,却又面对皇帝恩宠之光。公子你也得以平安生还,且担任了刺史要职。贤能与愚笨自有上天定数,宴会上我就像那祭祀的主持者恪守本分。文章也算不得什么,就如同行医占卜之术不过是技艺罢了。 朝廷正关注西方边事,羌虏骄横尚未归服。遥想重阳节饮酒之时,箭羽纷纷射中黄菊。真羡慕你是将门之后,英气仿佛伸手就可捧取。什么时候我也能请缨出战,一战收复河湟之地。

赏析

这首诗由苏轼作于与王晋卿交往期间,情感丰富且复杂。开篇几句以东坡饮酒独舞、醉眠草棘的情景勾勒出一种孤独却又洒脱自在的形象,体现出苏轼不羁的性情。之后对王晋卿表达了诚挚的思念与关切,其中对人生苦乐、祸福难分的感慨,尽显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再叙述自己的人生起伏,从归老湖山的愿望到意外得到恩宠,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又含顺应自然的平和。诗里提及王晋卿的生还及任职,肯定其将门之家的豪迈气质。结尾处融入对国事的忧虑,羡慕王晋卿的将门风采并表达自己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豪情,展现了苏轼不仅有潇洒自如的一面,更有着忧心国事、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整首诗风格沉郁顿挫又不失旷达豪迈,将个人情感、人生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准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