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

· 苏轼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綵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朱寿昌郎中:朱寿昌,宋代大臣,曾任郎中一职。他自幼与母亲分离,为寻找母亲历经艰辛 。
  • 刺血写经:用刺破手指流出的血书写经文,表达极度虔诚与急切心愿。
  • 嗟(jiē)君:嗟,叹词,表示感慨。嗟君即感叹您。
  • 怜君:怜,怜惜。怜惜您。
  • 白衣作三公:白衣,指没有官职的平民;三公,古代地位极为尊崇的官职名称,这里代指很高的官位。指不羡慕从平民成为高官。
  • 爱君五十著綵服:化用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传说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年七十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小孩,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故表达朱寿昌五十多岁能和母亲团聚,如同老莱子般让母亲开心 。
  • 烹龙为炙(zhì):炙,烤。夸张的说法,说把龙烤来吃,形容准备极丰盛美食。
  • 金花诏书:带有金色花纹的诏书,通常是皇帝所发,象征极高的荣耀和地位。
  • 锦作囊:用锦缎制成的袋子。
  • 白藤肩舆(yú):用白藤制作的轿子。
  • 帘蹙绣:帘子上绣满精美的图案,蹙在这里有紧密、精细的意思。
  • 长陵朅(qiè)来见大姊:朅,去,来。长陵是汉高帝刘邦的陵墓。这句用汉代人物故事,意思是历经波折得见亲人 。
  • 仲孺岂意逢将军:仲孺和将军指汉代人物,也是用典故形容意外与亲人相逢的惊喜。
  • 开皇苦桃:“开皇”是隋文帝年号,“苦桃”应是隋文帝时相关人物故事,这里借指过去遗憾未能相见的经历。
  • 建中天子:“建中”是唐德宗年号,这里也许用与唐德宗相关故事表示错失相见机会的感慨。
  • 西河郡守:用典,曾有西河郡守因某些事被人讥讽,这里反用其意。
  • 颍谷封人:春秋时期的人物,因向郑庄公进言关于母子关系之事而闻名,这里羞自荐表达朱寿昌寻母事迹远超一般人。

翻译

感叹您七岁就知道思念母亲,又怜惜您长大后寻母的心情越发悲苦。羡慕您到了年老之时终于能和母亲相逢,您喜悦到极点,说不出话,唯有泪水如雨般落下。 我不羡慕你从平民成为显赫高官,也不羡慕白日飞升上青天那样的奇遇。我只是赞美您五十多岁重新穿上彩衣逗母亲开心,如今儿子的啼哭竟补偿了当年分离之苦 。 真希望能用龙肉做菜、用美玉制成美酒,祝福您白发初现,能享有千万岁的高寿。金色花纹的诏书用锦缎袋子装着,白藤制作的精美轿子窗帘绣满花纹。 我被您与母亲的离合故事深深打动,感到心酸又欣慰,像您这样的事情现在罕见,即便在古代也很少听闻。就如同长陵那里有人历经波折见到大姐,仲孺也意料不到能与将军相逢。开皇年间的遗憾只能空记面容,建中年间的天子最终也没能见到(想要见到的人)。如今你找到了母亲,西河郡守这样曾经被人讥讽的事情谁还会再来指责,颍谷封人对此都会觉得自荐显得羞愧,因为您的孝行太突出了 。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祝贺朱寿昌寻母成功所作。开篇通过“嗟君”“怜君”等词直接表达对朱寿昌早年寻母苦难经历的同情,“知念母”“心愈苦”生动刻画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思念及寻觅过程中的煎熬。“羡君”“喜极”则笔锋一转,表达对其终得与母团聚的羡慕与喜悦。诗中苏轼连用典故,以“白衣作三公”“白日升青天”对比,突出朱寿昌寻母团聚之事的难能可贵;“爱君五十著綵服”巧妙化用老莱子典故,既展现了朱寿昌团圆后的孝行与欢乐,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 接着描述用“烹龙为炙玉为酒”“金花诏书锦作囊”等美好场景祝愿朱寿昌与母亲的未来美好生活,给人绚烂、温馨之感。后半部分,苏轼再次运用众多历史典故,如长陵、仲孺、开皇苦桃、建中天子等,以古人离合的遗憾与朱寿昌团聚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此事件的珍贵罕见。“感君离合我酸辛”则直接表达自己被感动的心情,使得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整体来看,该诗不仅是对朱寿昌的贺诗,更表达出苏轼对人间亲情的赞美与传颂,通过丰富的典故运用,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