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田妇叹

·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穫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粳(jīng)稻: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
  • :表示希望。
  • 杷(pá)头:农具名。类似耙子,有齿。
  • :割庄稼或草的农具。
  • 茅苫(shān):用茅草编的覆盖物。
  • 肩赪(chēng):肩头赤色,指累得发红。赪:红色。
  • 糠粞(xī):谷皮碎米。
  • 龚黄:指汉代的龚遂与黄霸,二人皆为良吏。

翻译

今年的粳稻成熟得很艰难很迟缓,只盼望能看见霜风和来还有几时。霜风来的时候雨水如泻般不停,粑头都长出了菌镰也生锈了。眼睛哭干泪水流尽雨仍不停,忍心看着金黄的稻穗倒卧在青泥里。在田陇上睡了一个月用茅草遮盖,天晴后收获稻谷用车运回家。汗流得肩膀发红载着稻谷到市场,价格低贱只能乞求跟糠粞一样价。卖掉耕牛交税拆屋子来做饭,考虑短浅顾不上明年的饥荒。官府如今只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之外去招抚羌人。满朝都是龚遂黄霸这样的好官人们却更痛苦,不如去做河伯的媳妇。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吴中地区农民的苦难生活。诗中先写稻熟艰难,又逢雨灾,收成受损,农民辛苦劳作却换来微薄的收入。紧接着写他们为了交税等不得不做出牺牲,甚至不顾长远。对当时社会官府的政策进行了讽刺,表面上有好官,实际上百姓生活却更加痛苦,最后用“不如却作河伯妇”表达出农民生活的无奈和悲哀。全诗语言质朴,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既展现了农民的艰难困苦,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