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试官考较戏作

·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催试官考较戏作:催促考试官进行考试评阅的戏作。“催试官”,指主持考试的官员;“考较”,考试后对试卷进行评阅;“戏作”,轻松、带有玩笑意味的作品。
  • 咮(zhòu):鸟嘴。这里指像鸟嘴形状的事物。
  • 组练:“组”是丝带,“练”是白色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潮水像白色的丝带,也可理解为形容水军的军容整肃。
  • 吞屠:吞没,吞食。形容浪潮相互冲击的情景。
  • 立鹄(hú):站立的人像鹄一样。鹄,天鹅。

翻译

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光处处都美好。无论是茅草屋还是市楼,都能享受到这月色,何况我的官居之地好似蓬莱仙岛。 凤咮堂前的野橘散发着香气,剑潭桥畔的秋荷已渐渐老去。八月十八的潮水,是天下最为壮观的景观。 鲲鹏击水三千里,潮水像十万大军驱赶着白色的丝带奔腾而来。红旗和青盖在潮水中时隐时现,黑色的沙滩和白色的浪花相互冲击。 人生的相聚很难预料,这样的景致和这样的行程怎能同时得到呢。希望您听到这首诗后能增添蜡烛,赶紧批卷,门外那些等待考试结果的考生们正像站立的天鹅一样焦急等待着。

赏析

这首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八月十五的月色和八月十八的潮水,以及等待考试结果的考生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八月十五夜月色的美好,不分地点,处处皆美,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愉悦。接下来写官居之地的美好,增添了一份闲适之感。“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两句,通过对堂前野橘和桥畔秋荷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周围环境的特色。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对八月十八潮水的高度赞美,突出了潮水的雄伟壮观。“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和强大气势。“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则通过对色彩和动态的描写,使潮水的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考生们的同情和对考试官的催促,希望他们能尽快批卷,让考生们早日得知结果。整首诗语言明快,意境开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