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场山何山

· 苏轼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场山:在浙江湖州。
  • 陂(bēi)湖:即太湖。
  • 惊湍(tuān):急流。

翻译

道场山在山顶何山在山麓,向上可直达云峰向下到幽谷。我从那山水佳美之地而来,依然喜爱这座山总看不够。在太湖边走尽看到白茫茫一片,青山忽然像龙蛇般蜿蜒盘旋。山很高没有风松树自己发出声响,错把石头的齿状当作是惊涛急流之声。山中僧人不让山泉流出,屋底的清池照映着美玉般的坐席。阶前合抱粗的树木香气飘入云霄,像是月里仙人亲手种植的。出山后回头望那像翠色云鬟般的山,碧瓦朱栏在缥缈之间。在白水田边询问行路,小溪深处那是什么山。高明的人读书直到天亮,至今山中半夜还有山鹤鸣叫。我如今荒废学业不回山中,对着山中的酒只能空自叹息三声。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道场山和何山的景色。从山顶到山麓,从山谷到太湖之畔,展现出多样的自然景观。诗中既描写了静态的青山、绿树、碧瓦朱栏,也描写了动态的松声、山影变幻以及对高人夜读的联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与生动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水的喜爱与留恋,以及自己不能归山的遗憾和感慨。整首诗意境丰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片神奇而美丽的山水风光。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