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饮酒二十首

· 苏轼
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 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 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 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去乡:离开家乡。
  • :荒废。
  • 寄食:依靠别人生活,没有固定的饮食供给。
  • 取禾三百:语出《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意思是自己为官领取俸禄。
  • 颀(qí)然:形容身材高大的样子。

翻译

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了,风雨侵蚀让旧日的住宅荒废不堪。 如今只留存下一小束书籍,依靠他人生活居无定所。 每每想起都对陶渊明感到惭愧,自己还领取着俸禄。 令人欣慰的是六个儿子都长得高大挺拔,大致能够传承清白的家风。 对于我来说这难道还不够多吗?那又为何还要时常叹息呢?

赏析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描述自身状况抒发内心复杂情感。开篇“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直接道出离家已久以及旧宅荒废之景,渲染出一种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进一步展现出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寥寥数语刻画了漂泊艰辛。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将自己与陶渊明对比,体现苏轼对陶渊明淡泊名利、安于田园生活的敬仰,同时因自己为官拿俸禄而心怀愧疚。“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话锋一转,把关注点放在六个儿子身上,欣慰他们能够传承家风,这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的一丝精神慰藉。结尾“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看似自我宽慰,却也隐约透露出他内心依然有未能释怀的忧愁与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将人生经历、处世感慨、家族期许等诸多内容融于一诗。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