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 苏轼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巴叟(sǒu):本指巴地的老人,这里指文长老。巴地多在今四川东部一带。
  • 卧荒村:文长老卧病于幽静荒僻的永乐文长老院所在的地方,有自谦环境简陋之意。
  • 打三更:打到三更时分,即夜里十二点左右。
  • 重论(lùn):再次谈论,重温旧情。
  • 怀土:怀念家乡,这里说老不是因为怀念故土,而是与文长老感情契合。
  • 开堂:指大和尚公开讲经说法等活动 ,病不开堂表示文长老因病不再进行这些活动。
  • 道益尊:精神、学问更加受人尊崇。
  • 孤栖:独自栖息。
  • 长言:像是在长声鸣叫诉说着什么。

翻译

夜里听闻您这位如巴地老叟般的友人,正卧病在幽静荒僻的村子里,我在三更时分,趁着月色前来叩响您的家门。过去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却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清晰。我这一身还未离世,得以再次与您相见,重温过往。您年纪大了,并非是因为怀念故土,而是我们之间情谊深厚。您虽然因病不再公开讲经说法,但您的学问与精神却更加令人尊崇。只有那只旧时便独自栖息的仙鹤,抬起头看到有客人来访,似乎在长声鸣叫抒发着什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去看望卧病退院的文长老时所作。开篇点明时间与探访缘由,“夜闻”“三更月下门”营造出一种静谧又带着急切的氛围,可见苏轼得知老友生病后迫不及待前去探望之情。中间两联,“往事过年如昨日”,巧妙地表达出岁月虽逝,但往昔回忆依然鲜活,体现出两人交情之深厚;“此身未死得重论”强调健在重逢之庆幸。“老非怀土情相得”进一步说明两人相见并非因思乡等常见缘故,而是纯粹感情契合,“病不开堂道益尊”则刻画了文长老即便卧病无法再进行公开讲经等活动,也无损其精神学问让人敬重。尾联以院里旧鹤见到客人似长言的细节作结,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和谐,暗示老友间虽未多言,但心意相通,如鹤一般“传情” ,以景语收束全诗,韵味悠长,展现出苏轼重情重义及他与文长老之间真挚情谊,同时在平淡语句中蕴含人生感慨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