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

· 苏轼
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阒(qù)然:形容寂静。
  • 云阇(shé)黎:云禅师。阇黎,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和尚。

翻译

云禅师来到宝山,一住就是十五年。读书时常关闭门户,有客人到来也不抬头。去年来到他的房间,清坐能忘却诸多忧愁。我当初没有多说话,禅师也没有回应酬答。今年再来敲门,空空的房间只有风吹之声。云已经消失没有剩余,柴烧尽了火也不再留。却怀疑在这房间里,是不是一直有这个人。所遇到的事情哪个不是梦一场,事情过去我又有什么追求呢。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与云禅师的相遇和回忆展开。通过描述禅师在宝山居住多年、读书时的专注以及与作者的交流场景,刻画出禅师的独特形象。诗中既有对过去相遇情景的怀念,也有对禅师逝去后的感慨,传达出一种世事无常、如梦似幻的感悟。“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生动地表现了云禅师的离去以及那种消逝的感觉。整体意境清幽淡雅,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