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 苏轼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萧然三家步,横此万斛舟。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耰。 强歌非真达,何必师庄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 跕(dié)堕:失足跌倒,引申为行止不检。
  • 膇(zhuì):脚肿。
  • 郁攸:火气。
  • 蜜唧:岭南的一种食用虫。
  • 鸺(xiū)鹠(liú):猫头鹰一类的鸟。
  • 郁屈:菜肴名。
  • 钩辀(zhōu):鹧鸪鸟鸣叫声,这里指用鹧鸪烹饪的菜肴。
  • 骍(xīng)羞:因羞惭而脸红。
  • 黄庭:指道家的《黄庭经》。
  • 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翻译

生在像尧舜那样的仁君时代,得以到岭海地区游览。虽心怀喜悦好像听到脚步声,但也不免有失足跌倒般的忧愁。傍晚的雨浸润着重膇的脚,早晨的烟雾升腾着火气。早饭见到食用的蜜唧,夜里枕旁听到鸺鹠的叫声。几次想要烹饪郁屈等菜肴,也曾经品尝过钩辀等食物。口音渐渐变得有些粗野,脸因羞惭而常常泛红。幸亏我存有《黄庭经》,有时还能去那神仙之地。只用眼睛看而不用耳朵听,用脚呼吸几乎都不用喉咙了。稍微欣喜于这洁白的月夜,最终走过这黄茅覆盖的秋天。我的表兄是清正的庙堂之器,持着符节在这瘴疠的海边。在这冷落的三家里闲步,却横着这像万斛容量的大船。人们都说遇到了汉代那样的官吏,好像是上天特意让他来救我这个楚囚。他顺道再次来看我,高兴啊能留十日。只遗憾参寥子那么贤能,却忽然就隐匿在九泉之幽处。如果万里之外能一同归去,两个鳏夫应当一起耕作。勉强唱歌并不是真正的旷达,何必要效仿庄周。

赏析

这首诗先描述了诗人在岭海地区的一些生活状况和感受,包括环境与习俗等。既写出了异地生活的独特体验,又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有对环境的不适,也有内心的寄托。接着写表兄的到来,对其赞誉有加,强调了与表兄的深厚感情和期待见面的喜悦。后面提到好友参寥子的离世,表露出悲伤和遗憾。最后传达了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感慨以及对旷达境界的理解。全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对事的真切感受。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