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诗,并引东新桥

· 苏轼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穿连,贯通。
  • 辘轳(lù lu):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
  • 巨绠(gěng):粗大的绳索。
  • 攀跻(pān jī):攀登。
  • 凫鹥(fú yī):凫和鸥。泛指水鸟。
  • (jī):停留。

翻译

一群鲸鱼穿过铁索,背驮着横在空中的彩虹。头部摇摆翻动着如雪的江水,尾部插入高如云的溪流。机关和牙齿随意伸缩,涨水落水随着水位高低变化。辘轳卷着巨大的绳索,青蛟挂在长堤之上。奔跑的船只避免了疯狂的碰撞,脱开的木筏也防止了相互撞击拥挤。一座桥何足挂齿,欢乐的消息在广东广西传播。有些老人不认识,喜悦欢笑争着攀登。鱼和龙也受惊逃离,像雷雹在马蹄边产生。可叹这种病涉时间很久,公家和私人都被困留耽误。奸恶之人利用这危险,出没就像水鸟一样。好像在卖那丢失在河里的酒壶,又像是去登那楼梯。不知道百年来,有几人坠落沙泥之中。哪里知道在波涛汹涌之上,却安稳好像在厅堂和内室一样。来来往往不分白天黑夜,醉酒生病都无需人搀扶携带。使君听我这些话,高明的剖析如庖丁解牛不损刀。不说二位费力,叹息我损失了腰上的佩饰。我也祝使君长寿,一句诺言听从就能扶住藜杖。应当经常在未损坏时修整,不要等到后来追悔莫及。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东新桥的宏伟壮观和其对于交通往来的重要性。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桥的坚固和独特景象,如“群鲸贯铁索”等,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诗中还提到了这座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欢乐,以及曾经在这里存在的危险和问题。整体用词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充满了对新桥成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通过讲述过去的状况与现在对比,表现出这座桥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如“鱼龙亦惊逃”等描述富有动感和画面感。诗作反映出作者对公共工程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