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乞食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贷粟:借粮食。贷(dài)。
-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 鲁公: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 嗟(jiē)来:即“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不才:自谦之词,没有才能的人。
翻译
庄周过去曾借粮食,还想要把它舂捣去皮。颜真卿也乞求过米,对于炊煮之事也不推辞。陶渊明更是直接去乞食,也不躲避那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哎呀呀全天下的士人,生死都寄托在一杯之间。一点点水又有什么价值,就像姜诗到远处去汲水那样辛苦。幸好还有些剩余的柴米,来养活我这个没有才能的老人。最好的滋味长久都不会变坏,可以留给子孙。
赏析
这首诗中苏轼提到了庄周、颜真卿、陶渊明等人对待生活困境的态度,以他们来映衬自己。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泰然,虽处困境但不失其豁达心境。“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以姜诗的典故,强调生活的艰辛。最后说明即使生活不易,但他仍怀有乐观,认为美好的事物能够长久,并可留给后人。整首诗有一种自嘲与旷达交织的情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