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失解:指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解,jiè,送举子赴京应考。
  • 栖迟:淹留,隐遁。
  • 朅(qiè)来:去来。

翻译

旧的书籍不满足于百回的阅读,熟读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你自己便会知晓。他年有名声的官位恐怕免不了,今日的隐匿闲居又怎能追回。我从前在家里时断绝了与他人的来往,著书都没有时间去看园中的向日葵。离去后到东边游历羡慕别人的官位爵禄,抛弃过去的学问去跟随玩耍游乐。狂妄的谋划错误的算计很多都不能得逞,只有如霜的鬓发按时到来。故乡山上的松柏都是亲手所种,快要两手合围了可什么时候回去。万事早知道都有命运的安排,十年四处奔走难道不是很傻。和你不能比较得失,临分别时只有长久地叹息感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安惇秀才的劝勉和感慨。诗中强调读书要反复熟读深思,且对人生的功名富贵与得失有深刻的思考。通过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如专心著书而忽略其他,以及后来面对的命运无奈,如谋划不如意和衰老的到来,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接纳。同时也告诫安惇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过于在意,因为很多事情皆有定数。诗中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