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道潜留别

· 苏轼
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真隐:真正的隐士。
  • 宿攀:长久的结交。
  • 禅心:佛教用语,指清空安宁的心。
  • 剃发:削发为僧。
  • 三语:佛教语,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语言。
  • 八还:佛教术语,指八种回归本然的方法。

翻译

因为听说庐山有很多真正的隐士,所以就向高人断绝了长久的结交。已经欣喜于那清空安宁的心没有别样话语,却还嫌削发后有诗作的痕迹。对于异同更不要怀疑三世的语言,万物与自己终究应当交付八种回归本然的方法。到了之后与你打开北窗,抬头能看到三十六座青山。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禅道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诗中提到庐山多隐士,表达了他对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他认为有了禅心无需多言,而对剃发后仍有诗的痕迹略带调侃。强调不必在意异同,而应回归本然。最后描述与友人共处能欣赏三十六青山的情景,体现出一种悠然、超脱的意境。整首诗语言凝练深邃,在对禅理的探讨中交织着对友情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富有韵味。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