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杭州进士诗叙
注释
- 右:右边,这里指文章前面提到的内容。
- 章:篇章。
- 太守陈公:指当时杭州太守陈襄 。
- 士:这里指读书人、学子。
- 求仕:谋求官职。
- 苟:如果。
- 以其道:遵循正确的方法、途径。
- 视时上下:看时势的高低变化。这里指看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自己。
- 田:通“畋”(tián),打猎。
- 虞人:掌管山泽苑囿的小官。
- 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帜,古代大夫出行时用来招引下属。
- 皮冠:田猎时戴的帽子。
- 损益:增减,这里指本质上有什么改变。
- 熙宁:宋神宗年号。
- 钱塘:这里指杭州。
- 贡于礼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 。
- 燕:通“宴”,宴请。
- 周:周到。
-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
翻译
右边这《登彼公堂》共四章,每章四句,是太守陈公所作的词。 我说:读书人谋求官职,目的在于得到官职。仕途中若宣称没有求官的想法,那是虚伪。如果一心求官却不遵循正道,看时势怎样就改变自己的学问,说:“我只求得到官职罢了。”那么凡是能获取官职的事,就没有不去做的,这样难道可以吗?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园林的虞人,虞人却不来。孔子赞赏这件事,说:“应该用皮冠召唤虞人。”那旌旗与皮冠,对于大义并没有什么增减,可仍不可以用错召唤方式,何况要求学子们放弃自己所学,转而学习不符合正道的东西呢? 熙宁五年,杭州的学子参加礼部选拔的有九人。十月乙酉这一天,在中和堂举行宴请,陈公作了这首诗来勉励他们,诗中说:不停流淌永不回返的,是水;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是松柏。提到水又说到松柏,对于那些有所变动的,是希望他们在进取(求官的道路)时慎重缓慢。万世不变的,是山;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的,是鸿雁。说到山又提及鸿雁,对于那些沉静的,是希望他们适时而动。陈公对于这些学子,可以说考虑得很周到了。《诗经》说:“没有什么话语不应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们这些人要用什么来报答陈公呢?
赏析
苏轼这篇《送杭州进士诗叙》以独特视角展开对士子求仕之道及陈公对士子劝勉的叙述与探讨。开篇便鲜明提出观点,指出士子求仕求官之心本正常,但若不择手段即不可取。通过齐景公打猎用错招虞人方式这一典故,阐明遵循正道的重要性。接着描述杭州士子参加科举、陈公宴请并作诗勉励的场景。陈公诗中通过水、松柏、山、鸿雁等意象,对士子寄寓深意,希望他们在求仕之路既沉稳坚定又把握时机,这体现陈公对士子关怀周到。苏轼结尾引《诗经》话语,引发学子思考如何报恩,深化主旨。全文逻辑严谨,借古论今,情理交融,以简洁文字传达深刻的求仕理念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