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叶致远: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 樵苏(qiáo sū):打柴割草,也指供柴草。这里“寄樵苏”意思是在一处住下来生活。
- 贾胡(gǔ hú):指古代西北或西方来的商人。他们经商时常在一地滞留许久。“迟留似贾胡”形容自己每到一处都停留很久。
- 信命:相信命运。
- 歌去汝:出自《汉书·郑崇传》,“去汝”表示辞官。在这里“歌去汝”意味着因不顺而感慨想要辞官之类。
- 叹犹吾:叹息自己还是老样子,没有太大改变。
- 杯中物:指酒。
- 屋上乌:出自“爱屋及乌”,这里指因喜爱某人而连带喜爱与之有关的人或物,此句中代指叶致远所赏识喜爱之人或事。
- 摩诘:唐代诗人王维的字。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 文殊:佛教菩萨名,是智慧的象征。将王维比作文殊,是夸赞王维有超凡的智慧。此处“要知摩诘是文殊”是一种类比,来说明学问和才华达到较高境界。
翻译
我想要找五亩田来安顿自己日常打柴割草的简单生活,我每到一处都停留很久,就好像那些四处经商、在外久留的胡商。我既然相信命运,也就无需像古人那样感叹着要辞官离去;只是碰到人不免还是叹息自己依旧没什么改变。别人都劝我饮酒(不要纠结这些),而我却唯独更在意你所看重、关心的那些人和事。凭借一篇文章写得好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要知道像王维那样诗书画皆通学问极高的人,实际上就如拥有智慧象征的文殊菩萨一样难得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韵之作,整体情感真挚又略带感慨。首联以“欲求五亩寄樵苏”点明自己渴望安宁的生活,“迟留似贾胡”幽默地将自己四处停留的状态比作胡商,为全诗定下一种略带洒脱又有几分无奈的基调。颔联“信命不须歌去汝,逢人未免叹犹吾”,表达出对命运的一种豁达接受,同时对自己多年未改的情况发出轻叹,既有随遇而安的淡然,又有一种自我反思与感慨。颈联“人皆劝我杯中物,我独怜君屋上乌”形成对比,其他人劝自己借酒消愁,而自己更关注朋友珍视的一切,体现出他对友情的重视。尾联将写文章才能与王维和文殊作比,强调不应只看重表面文章,要有像王维那样高深的学问和智慧,这既展现了苏轼对学问和才华的看重,也隐含他以一种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友人的意味。整首诗从生活志向到个人感慨再到对才华学问的认知,层层深入,用词巧妙且情感细腻,在展现苏轼文学才华的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 》 —— [ 宋 ] 苏轼
- 《 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并引 》 —— [ 宋 ] 苏轼
- 《 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 》 —— [ 宋 ] 苏轼
- 《 书若逵所书经后 》 —— [ 宋 ] 苏轼
- 《 秋怀二首 》 —— [ 宋 ] 苏轼
- 《 谪居三适三首旦起理发 》 —— [ 宋 ] 苏轼
- 《 诉衷情 · 小莲初上琵琶絃 》 —— [ 宋 ] 苏轼
- 《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