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作种松

·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拼音

所属合集

#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琐细:细碎。
  • (cuán):聚集。
  • (wǔ):违背,不顺。
  • (qiè):去,离开。
  • 乖迕:抵触,违背。
  • 茯苓(fú líng):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中医认为是一种滋补药材。
  • 流肪:松脂。
  • 三彭:道教语,指人体内的三种害虫,即上尸彭踞、中尸彭踬、下尸彭蹻,认为是损害人体的邪魔。

翻译

我在年少的时候,在东面山冈上种满了松树。刚开始移栽时,那小小的松根,细致得如同插秧一般。过了两年,松树在黄茅的掩盖下,一棵棵像聚集的麦芒。三年后,松树从蓬蒿艾草中长出,满山遍野,任由牛羊在其间穿梭。已经有十多年没见了,我想它们应该长得像龙蛇一样修长了吧。夜晚的风把松树枝叶吹得像波浪般起伏破碎,早晨的露珠在松针上闪烁着,散发着清香。我想要吃那松脂,为此已经砍伐了上百棵桑树。可人世间的事情大多违背心愿,那神奇的药材最终也没能找到。我来到齐安这个地方的荒野,道路两旁的松树胡须般的枝叶苍劲。我打算开挖龟蛇栖息的洞窟,就算松树因此而遭受斧砍的创伤也在所不惜。纵然不能得到茯苓,姑且也能拾到一些松脂。在锅中反复地蒸煮提炼,明亮得如散出的飞霜一般。能让人体内的三彭之害枯槁死去,也能洗净五谷杂粮在肠胃中留下的污秽。使人的骨骼如青石般凝聚着绿色的精髓,丹田也能发出幽微的光芒。白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重要的是要让双眼明亮清澈。就算是五百年之后,我也要骑着仙鹤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以种松为线索,表达了苏轼复杂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诗中详细描述了种松的过程以及松树的生长情况,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从年少时种松的细致,到多年后对松树的想象,再到为求神药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和想法,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健康和理想的追求。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如“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形象地写出了松树在风中摇曳和露珠在松针上的美丽景象;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如“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体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