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峡
注释
- 万派:众多的支流。
- 黔波:指黔江的水波。“黔”(qián)。
- 萦纡:盘旋环绕。
- 窣窣(sū sū):象声词,形容物体下落的声音。
- 毵毵(sān sān):形容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 骖(cān):驾车的马。
- 甔(dān):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这里指装米的容器。
- 昶(chǎng):指刘昶,南北朝时期宋文帝的儿子,曾逃亡到北魏。
- 衍:指萧衍,即梁武帝,建立了梁朝。
- 媅(dān):沉溺,入迷。
翻译
从以前就心怀对幽静美景的欣赏之情,如今终于能够尽情探寻。长江连接着楚地和蜀地,众多支流向东南倾泻而去。汇合的水流来势如电,黔江的水波绿得似蓝。其余的细流难以数清,远方的水势相互交织。 进入峡谷起初没有路,连绵的山忽然像佛龛。盘旋环绕收拢着浩渺的江水,收缩聚成深渊水潭。风吹过如同人的呼吸,云生成好似口中吐纳。 悬崖上坠下的物体发出窣窣的声响,下垂的藤蔓碧绿细长。寒冷的翠绿中多是崖边的竹子,孤独生长着的有石楠树。飞泉飘洒像纷乱的雪花,怪石奔走好似受惊的马队。极深的山涧知道其深浅,砍柴的孩童忽然出现两三个。 人烟偶然遇到村落,沙岸可以乘坐竹篮。野外的戍守之地荒废的州县,地方长官是古代子爵、男爵的后代。放下官衙事务敲响晚鼓,挽留客人献上霜后的柑橘。 听说有黄精草,丛生得像绿玉簪。应当都用来充当食物和饮品,没见到有彭祖、老聃那样的长寿之人。气候冬季仍然温暖,夜半星河倒映在水中。 遗民为刘昶、萧衍感到悲哀,旧的习俗承接鱼蚕之事。木板屋没有完整的瓦片,在山岩居住的地方狭窄好似庵堂。打柴常常要冒险,得到的米不满一甔。 叹息生活何等简陋,辛劳却并不自己感到惭愧。乘坐叶舟轻快地向远处溯流而上,大浪本来就曾经熟悉。精神矍铄却只能空自相视,想说话却咿呀难以与人交谈。 蛮荒之地怎么能够居住,幽深僻静实在难以让人沉迷。唯独喜爱独自栖息的鹘鸟,高超地飞翔在百尺山岚之上。横飞应当是自在自得,远扬似乎没有贪欲。 振动翅膀遨游于天空,无心顾及那些小雀鸟。尘世的劳累是世间的病害,受拘束的我怎能忍受。全都了解林泉的美好,却大多为了富贵而沉湎。试着看看飞鸟的快乐,高远隐遁这才是我心甘情愿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入峡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既写了峡中的自然风光,如长江、支流、合水、黔波、悬崖、飞泉、怪石、蔓藤、竹子等,又写了当地的人文风俗,如野戍、州县、邦君、遗民的悲叹、旧俗等,还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对幽景的向往和终于得以探寻的喜悦。接着详细描绘了峡中的山水景色,如长江的壮阔、水流的湍急、山的奇特、云的变幻等,画面宏伟而又细腻。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诗人也关注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的简陋、打柴的艰难、米粮的匮乏等,表现出对他们的同情。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一些思考和感慨,如对长寿的追求、对尘世劳累的厌恶、对富贵的反思以及对自由高远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过对峡中景色和人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