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

· 苏轼
巴俗深留客,吴侬但忆归。 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东县闻铜臭,江陵换裌衣。 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巴俗:指巴地(今重庆一带)的风俗。巴,古国名,在今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
  • 吴侬(nóng):吴地的自称,犹言我。吴,指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
  • 直知:心里知道,明知。
  • 铜臭(xiù):原指铜钱的气味,后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这里可能是暗指贪财的风气。
  • 裌(jiá)衣:夹衣。双层的衣服。
  • 丁宁:同“叮咛”,再三嘱咐。

翻译

巴地的风俗极力挽留过客,而我这吴地之人一心只想着回归故乡。我心里明知很难与这里的人畅快交流,倒不是故意要违背他们的好意。在东边的县邑听说了追逐钱财的恶劣风气,到江陵后就换穿上了适宜当地气候的夹衣。临行前再三叮嘱巫峡的雨啊,千万不要遮蔽了早晨那温暖明亮的阳光。

赏析

这首诗以戏题的形式,抒发了苏轼内心复杂的情感。开篇通过“巴俗留客”与“吴侬忆归”的鲜明对比,直接表明自己客居异乡却心系故乡的心境。“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进一步深入表达自己与当地习俗难以相融,但并非有意抵触,体现出苏轼的无奈。“东县闻铜臭”一句对当地不良风气有所讽刺,展现其对俗事的不满和批判。“江陵换夹衣”看似平淡叙述却暗示着行程的转换与环境的变化。最后的“丁宁巫峡雨,慎莫暗朝晖”,以委婉之笔,赋予巫峡雨以情感,表达出对美好、光明的向往,也隐约透露出希望自己仕途等境遇不要再有阻碍的心情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且细腻,于平淡中见深意。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