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寅: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干支纪年法中的壬寅年。
-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会:聚会,此处指参加节日活动。
- 普门寺:位于今江苏苏州的一座著名寺庙。
- 僧阁:僧人居住或诵经的楼阁。
- 盍:何不,表示邀请或建议。
- 南山:泛指南方的山,此处可能指苏州附近的山。
- 冷翠微:形容秋天山色清新而略带寒意。
- 忆弟:思念弟弟苏辙。
- 泪如云:比喻思乡之情浓重,如云般无法散去。
- 望乡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雁南飞:古人常以雁南飞象征离别和思乡。
- 明年纵健:即使明年身体还健康。
- 违:违背,此处指未能及时相聚的遗憾。
- 秋风强吹帽:典出《晋书·孟嘉传》,秋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他毫不在意,表示豪放不拘。
- 秦人不笑楚人讥:意指不必理会别人的嘲笑,这里是自嘲,说自己因年老而被秋风吹帽。
翻译
正值壬寅年的重阳节,我没有参加聚会,独自游览普门寺的僧人楼阁,心中满是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花儿盛开,美酒在手,何不回家呢?一起来欣赏那带着凉意的南山美景吧。 回忆起弟弟,泪水如同飘浮的云朵,挥之不去;我的思乡之心,随着南飞的大雁一同远去。 即使明年我依然健壮,但人已老矣,昨天那些欢乐的时光如今却成了遗憾。 我不再在乎秋风是否强劲地吹落我的帽子,就像当年的孟嘉那样,秦地的人不会嘲笑楚地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重阳节独自游历普门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诗人运用自然景象和典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有对团聚的渴望,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过“泪如云”、“心与雁南飞”的描绘,展现出浓厚的亲情纽带和思乡之情。同时,诗人以孟嘉自比,表现出他的豁达与洒脱,即使面临衰老,也不忘享受生活,不受世俗眼光所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云师无著自金陵来,见余广陵,且遗余《支遁鹰马图》。将归,以诗送之,且还其画 》 —— [ 宋 ] 苏轼
- 《 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 》 —— [ 宋 ] 苏轼
- 《 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过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桥,畏其险,不敢渡 》 —— [ 宋 ] 苏轼
- 《 绝句二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 》 —— [ 宋 ] 苏轼
- 《 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 》 —— [ 宋 ] 苏轼
- 《 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送之 》 —— [ 宋 ] 苏轼
- 《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