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丑厮诗

· 苏轼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 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 病翁恃一褐,度此积雪宵。哀哉二暴客,掣去如饥鸮。 翁既死于寒,客亦易此龆。崎岖走亭长,不惮雪径遥。 我仇祝与苑,物色同遮邀。行路为出涕,二客竟就枭。 譊譊诉我庭,慷慨惊吾僚。曰:此可名寄,追配郴之荛。 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官赐二万钱,无家可归娇。 为媾他日妇,婉然初垂髫。洗沐作小吏,裹头束其腰。 笔砚耕学苑,弓矛战天骄。壮大随尔好,忠孝福可徼。 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病羸(léi):身体因病虚弱。 :瘦弱。
  • 墦(fán)间:坟墓间。
  • 堕樵:掉落的柴草。
  • 恃(shì):依靠。
  • :粗布衣服。
  • 掣(chè)去:夺走。
  • 龆(tiáo):儿童换牙,这里指儿童。
  • 崎岖: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 亭长:秦汉时乡官,负责治安等事务。
  • 不惮(dàn):不怕。
  • 我仇祝与苑:仇,此处意为抗争;祝与苑指坏人。
  • 物色:此处指寻找。
  • 遮邀:拦截、阻拦 。
  • 譊譊(náo):喧闹争吵声。
  • 追配:让他和……相配。
  • 郴之荛(chēn zhī ráo):指唐代柳宗元笔下的郴州打柴少年区寄,他曾机智地摆脱强盗 。
  • 媾(gòu):这里指筹备婚姻。
  • 洗沐:本指沐浴,这里指入职。
  • 裹头束腰:指穿上官服,整理仪态。
  • 耕学苑:在学问的领域努力学习。
  • 天骄:汉代时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这里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 徼(jiǎo):求。
  • 僬侥(jiǎo yáo):微小的希望。

翻译

刘生是望都的普通百姓,病弱的他寄住在空荡荡的破窑中。他有个儿子叫丑厮,年仅十二岁便手持瓢四处讨饭。在那坟墓之间寻找遗留的饭粒,在冰雪中拾取掉落的柴草。父子俩不论饥饱都生死与共,面对水火也一同承受煎熬。老病的父亲全靠着一件粗布衣服,苦熬这积雪的寒夜。可叹那两个凶狠的强盗,像饥饿的猫头鹰般夺去皮衣。父亲最终因寒冷而离世,那贼人连这年幼的孩子也不放过。丑厮艰难地奔走去找亭长,丝毫不惧怕雪中小径漫长遥远。我愤慨地对抗那些坏人,寻找解救孩子的办法。路上的行人为此都悲痛流泪,那两个坏人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丑厮喧闹吵嚷着来到我的公堂申诉,他慷慨的诉说让我的同僚们都为之震惊。我说:这孩子可称为当代的“寄”,能与古代郴州的区寄相媲美。遗憾我不是柳子厚那样的大文豪,不然一定为你击节高歌。官府赏赐了二万钱,可这孩子无家可归孤苦无依。用这钱为他筹备将来的婚事,等到女子刚刚成年许配。让丑厮入职做个小吏,穿戴整齐做好本职。用笔墨在学苑努力耕读求知,若有战事拿起弓矛去抗击外敌。长大后随你的喜好发展,只要做到忠孝福禄自然可求。就像历史上有的宰相曾被打断肋骨、有人凭借吹箫获得封侯。人生的事难以预料,可千万不要轻视这小小的希望啊 。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望都百姓刘生和儿子丑厮的悲惨遭遇以及丑厮后续的生活转变。开篇呈现父子贫寒艰难的生活场景,凸显出他们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贼人抢夺皮衣致使刘生病死的情节,深刻揭示世道的险恶和穷人命运的悲惨。丑厮勇敢找亭长申诉并使坏人伏法,展现出他的果敢。官府奖赏、筹备其婚事与入职安排等内容,又表达诗人对丑厮未来的美好期望。整首诗通过讲述这一具体故事,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传递出世事难料、秉持忠孝终有回报的朴素观念,内容丰富,情感深沉且有劝诫意味,借助平实叙述刻画生动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画面,体现苏轼关注底层、写实且富有爱心、怀期望的创作风格。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