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
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
秋霖暗豆荚,夏旱臞麦人。
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
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
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
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
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
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野:北方荒野之地。朔,shuò。
- 河堧(ruán):河边的空地。
- 秋霖:秋日的淫雨。
- 臞(qú):瘦。
翻译
北方的荒野是赤色的土地,河边只有黄色的尘土。秋天的久雨使豆荚发暗,夏天的干旱让麦子的人都干瘦。在旅店中早上喝到了这种粥,厨房中得到了这样的时鲜食物。青斑映照在匕首和筷子上,清脆的声响在牙龈边响起。精美食物辞别了过去的官吏,风中就餐就如同逐臣一般。漂泊零落究竟要到哪里去,浩荡地寄托此身。大家争相劝我多吃一点,实在是不能辜负官吏和民众。何时能作为万里外的旅客归来,赶上三年的新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汤阴市的经历和感受。开头通过对北方荒野和河边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写秋霖和夏旱对作物的影响,突出环境的艰难。而旅途中得到豌豆大麦粥这样的时珍,令人欣慰。描述吃粥的景象生动,“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写出粥的诱人。后面将现在的风餐与过去的官场生活对比,体现出一种漂泊感。诗中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不辜负吏民期望的决心。最后则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丝期待。整体上,此诗情景交融,质朴而真挚,展现了苏轼在旅途中复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