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 苏轼
不种夭桃与绿杨,使君应欲候农桑。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垄风来饼饵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hè):和诗,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
  • 文与可:北宋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 洋川:地名,在今陕西洋县。
  • 园池:文与可的洋州园池。
  • 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文与可。
  • 夭桃:艳丽的桃花。
  • 农桑:耕种和养蚕,泛指农业生产。
  • 春畦(qí):春天的田间。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 罗纨(wán):泛指精美的丝织品。这里形容春雨过后田间的景象如罗纨般细腻柔美。
  • 夏垄(lǒng):夏天的田埂。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 饼饵:饼类的食物,这里形容夏天农作物成熟时的香气如同饼饵一般。

翻译

洋川园池的湖桥周围没有栽种艳丽的桃花与翠绿的杨树,文与可你应该是想要关心农事啊。春雨洒过,春天的田间如细腻柔美的丝绸;夏天的风从田垄间吹来,隐隐飘来粮食成熟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文与可的了解与赞叹。首句“不种夭桃与绿杨”,通过描绘湖桥周边别样景致,不种常见的观赏花木,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君应欲候农桑”,点明文与可重农桑的亲民形象,体现他将关注点放在百姓农事上,不追求浮华。

后两句以细腻笔触,分写春、夏不同季节的田园景象。“春畦雨过罗纨腻”,用罗纨作比,将春雨滋润后田园的柔滑、细腻生动展现;“夏垄风来饼饵香”,从嗅觉角度描绘夏风送来作物成熟香气,预示着丰收,洋溢着对田园生活及主人重农之举的赞美。整首诗风格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地体现出田园生活情致与文人对农事的关切之情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