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拼音

注释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题全诗校:“一作宿终南翠微寺。” 翠微寺:《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太和宫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以时热,公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改为翠微宫。今废为寺。” 闭关:闭门。 造:至。 幽人:隐士。 静者:指隐者。 道:佛道。 云林:指山林。 同调:志趣相同。谢灵运《七里濑》:“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相喜得:全诗校:“一作喜相得。”按,一作“是”。 毕景:日落。景,日光。 烧:野烧,烧草开荒。 临海峤:谢灵运有《登临海峤》诗。《尔雅·释山》:“(山)锐而高,峤。” 风泉:风传泉响。 清音:左思《招隐诗》:“山水有清音”。音,全诗校:“一作‘听’。”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翠微:山色青翠缥缈,此处指终南山翠微寺所在之处。
  • 返照:傍晚的阳光反射。
  • 闭关:闭门谢客,专心修行。
  • 沈冥(shěn míng):指潜心修行,与世隔绝。
  • 杖策:拄着拐杖。
  • :到,拜访。
  • 幽人:指空上人,幽居之人。
  • 静者:指心态恬静的人,这里也指空上人。
  • 同调:志趣相同。
  • 毕景:直到天色将晚,景,日光。
  • 暝(míng):夜晚。
  • :指山上野火。
  • 缅怀:遥想,追念。
  • 赤城标: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以山石呈红色得名。标,山顶。
  • 临海峤(qiáo):临海郡的峤山,泛指今浙江临海一带的山川。峤,尖而高的山。
  • 苏门啸: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孙登,孙登长啸,声震山谷。后以“苏门啸”表示一种放达不羁的行为。

翻译

终南山里的翠微寺,雨后特别适宜傍晚斜阳映照。长久以来闭门潜心修行,今日拄着拐杖登山眺望。于是来到了空上人居住的房间,这才体会到静修之人境界的高妙。儒家和道家虽然门派不同,但在山林间的志趣却颇为相同。我们二人心中喜悦,相遇恨晚,一直谈笑到天色将晚。夜晚归来后我在高窗下入睡,时时能看见远山上闪烁的野火。此刻遥想着赤城山的奇峰,更忆起临海的峤山。山间的风声泉声便是清脆悦耳之音,又何必要像苏门长啸那般去张扬放达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终南翠微寺时,与空上人的交往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开篇描绘了雨后终南山翠微寺傍晚返照的清幽美景,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诗人因登山拜访空上人,引出后文对儒道、心境等方面的感悟。“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一句,巧妙地将不同的思想流派与山林闲逸之情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与友人相处中超越门派的共鸣。“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空上人相谈甚欢的场景。而对夜晚所见山中野火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与自然之意。诗的结尾,诗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远方的山水,以山中风声泉声的美妙,否定苏门啸那种刻意张扬之举,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宁静、内心平和的崇尚,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在简约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审美情趣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