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芹十论 · 观衅第三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何则?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饱而愉,暖而适,遽使之饥寒则怨;仰而事,俯而育,遽使之捐弃则痛;冤而求伸,愤而求泄,至于无所控告则怒;怨深痛巨而怒盈,服则合,叛则离。秦汉之际,离合之变,于此可以观矣。秦人之法惨刻凝密,而汉则破觚为圜,与民休息,天下不得不喜汉而怒秦。怒之方形,秦自若也;怒之既积,则喜而有所属,秦始不得自保,遂离而合于汉矣。 方今中原之民,其心果何如哉?二百年为朝廷赤子,耕而食,蚕而衣,富者安,贫者济,赋轻役寡,求得而欲遂,一染腥膻,彼视吾民如晚妾之御嫡子,爱憎自殊,不复顾惜。方僭割之时,彼守未固,此讻未定,犹勉强姑息以示恩,时肆诛戮以贾威;既久稍玩,真情遂出,分布州县,半是胡奴,分朋植党,仇灭中华。民有不平,讼之于官,则胡人胜而华民则饮气以茹屈;田畴相邻,胡人则强而夺之;孽畜相杂,胡人则盗而有之;民之至爱者子孙,签军之令下,则贫富不问而丁壮必行;民之所惜者财力,营筑馈饷之役兴则空室以往而休息无期;有常产者困寠,无置锥者冻馁。民初未敢遽叛者,犹徇于苟且之安,而訹于积威之末。辛巳之岁相挺以兴,矫首南望、思恋旧主者,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也。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窜身无所,故疾趣淮上,侥倖一胜,以谋溃中原之心而求归也。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今而观之,中原之民业尝叛虏,虏人必不能释然于其心,而无民意岂能自安而无疑乎!疑则臣患深,操心危,是以易动而轻叛。朝廷未有意于恢复则已;诚有意焉,莫若于其无事之时,张大声势以耸之,使知朝廷偃然有可恃之资;存抚新附以诱之,使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如是,则一旦缓急。彼将转相告谕,翕然而起,争为吾之应矣。 又况今日中原之民,非昔日中原之民。曩者民习于治而不知兵,不意之祸如蜂虿作于杯袖,智者不暇谋,勇者不及怒。自乱离以来,心安于斩伐而力闲于攻守,虏人虽暴,有王师为之援,民心坚矣。冯妇虽攮臂,其为士笑之。孟子曰:「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臣亦谓今之中原离合之衅已开,虏人不动则已,诚动焉,是特为陛下驱民而已。惟静以待之,彼不亡何待!
拼音

《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闢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写了十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李筌曾于《太白阴经·卷一·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于《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指对国事的赤诚建议。
  •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 辛巳之岁: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
  • 逆亮:指金主完颜亮。
  • 訹(xù):引诱,诱惑。

翻译

自古以来天下的离合形势常常取决于民心,民心背叛或归服的缘由实际基于喜怒之情。喜怒之情刚出现时,看起来好像还没有涉及到祸福;喜怒之情积累起来后,离合就开始决定且不可控制了。为什么呢?有血气的人都会有喜怒之情:吃得饱且愉悦,穿得暖且舒适,突然让他们饥饿寒冷就会怨恨;向上事奉,向下养育,突然让他们抛弃就会痛苦;冤屈而寻求伸张,愤恨而寻求发泄,到了无处控告时就会愤怒;怨恨深痛苦大而愤怒满盈,就会归服,背叛就会离开。秦汉之际,离合的变化,在这里可以看出。秦人的法令严酷细密,而汉代则破除棱角变为圆融,让民众休养生息,天下人不得不喜欢汉而怨恨秦。怨恨刚开始时,秦好像若无其事;怨恨积累起来后,就会高兴有所寄托,秦开始不能自我保全,于是分离而与汉结合。

当今中原的民众,他们的心思究竟是怎样的呢?二百年以来是朝廷的忠实子民,耕种而有食物,养蚕而有衣服,富有的人安稳,贫穷的人得到救济,赋税轻劳役少,所追求的能够实现,一旦沾染了异族气息,他们看待我们的民众就如同晚娶的妾对待嫡子,喜爱和憎恶自然不同,不再顾惜。在刚侵占的时候,他们的防守还不牢固,这边的祸乱还不稳定,还勉强姑息以表示恩惠,时常肆意杀戮来显示威风;时间久了逐渐懈怠,真实的情感就流露出来,分布在州县,一半是胡人,结党营私,仇视消灭中华。民众有不公平的事,向官府申诉,却是胡人胜诉而华夏百姓就忍气吞声而受委屈;田地相邻,胡人就强行夺取;牲畜混杂,胡人就偷盗占有;民众最心爱的是子孙,征调当兵的命令下达,就不论贫富而壮年一定要去;民众所珍惜的是财力,营造运送粮草的劳役兴起,就家徒四壁前往且没有休息的时候;有恒产的贫困,没有一点财产的受冻挨饿。民众最初不敢马上背叛,还是遵循苟且的安宁,被长久积累的威风所震慑。绍兴三十一年相互挺起身来兴起,抬头向南盼望、思念眷恋旧主的,怨恨已经很深、痛苦已经很大,而愤怒已经满盈了。完颜亮自己知道形势受限制,巢穴遥远,担心狂妄的谋划不能成功、逃窜没有地方,所以急忙奔向淮上,希望侥幸获得一胜,来破坏中原民众的心而寻求退路。这个机会不只有一次,而朝廷没考虑到这点,中原的义兵很快也就溃散了。唉!非常值得追悔惋惜啊。

现在来看,中原的民众曾经背叛过胡人,胡人一定不能从心里释怀,而没有民众的支持他们岂能自己安稳而没有疑虑啊!有疑虑那么臣子的忧患就深,操心就危险,因此容易动摇而轻易背叛。朝廷没有恢复的意图就算了;如果真有这个意图,不如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张大声势来威慑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安然有可以依靠的资本;安抚新归附的人来引诱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中原的心。如果这样,那么一旦有紧急情况。他们将会互相转告,一致行动起来,争相响应我们。

更何况现在中原的民众,不是昔日的中原民众。从前民众习惯太平而不懂战争,没想到的灾祸如蜜蜂蝎子在衣袖发作,有智慧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自从动乱流离以来,内心安于攻伐而力量娴熟于攻守,胡人虽然残暴,有朝廷的军队作为支援,民心坚定了。冯妇即使捋起袖子伸出胳膊,也会被士人嘲笑。孟子说:“为商汤周武王驱赶民众的,是夏桀和商纣。”我也说现在中原离合的时机已经打开,胡人不动就算了,如果真动起来,这只是为陛下驱赶民众罢了。只要安静地等待,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民心在天下离合中的重要性,以秦汉之际为例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又通过对当时中原民众与胡人的关系以及民众心态变化的分析,强调如果朝廷有收复中原的意愿,就应采取一些措施来赢得民心。文章视野开阔,分析深刻,显示出辛弃疾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恢复中原的殷切期望。其文笔犀利,论证有力,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解和战略眼光。其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如“观衅”“离合”等,准确地表达了核心观点。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心系国家命运、积极主张抗金复国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