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芹十论 · 观衅第三
序
注释
- 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指对国事的赤诚建议。
-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 辛巳之岁: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
- 逆亮:指金主完颜亮。
- 訹(xù):引诱,诱惑。
翻译
自古以来天下的离合形势常常取决于民心,民心背叛或归服的缘由实际基于喜怒之情。喜怒之情刚出现时,看起来好像还没有涉及到祸福;喜怒之情积累起来后,离合就开始决定且不可控制了。为什么呢?有血气的人都会有喜怒之情:吃得饱且愉悦,穿得暖且舒适,突然让他们饥饿寒冷就会怨恨;向上事奉,向下养育,突然让他们抛弃就会痛苦;冤屈而寻求伸张,愤恨而寻求发泄,到了无处控告时就会愤怒;怨恨深痛苦大而愤怒满盈,就会归服,背叛就会离开。秦汉之际,离合的变化,在这里可以看出。秦人的法令严酷细密,而汉代则破除棱角变为圆融,让民众休养生息,天下人不得不喜欢汉而怨恨秦。怨恨刚开始时,秦好像若无其事;怨恨积累起来后,就会高兴有所寄托,秦开始不能自我保全,于是分离而与汉结合。
当今中原的民众,他们的心思究竟是怎样的呢?二百年以来是朝廷的忠实子民,耕种而有食物,养蚕而有衣服,富有的人安稳,贫穷的人得到救济,赋税轻劳役少,所追求的能够实现,一旦沾染了异族气息,他们看待我们的民众就如同晚娶的妾对待嫡子,喜爱和憎恶自然不同,不再顾惜。在刚侵占的时候,他们的防守还不牢固,这边的祸乱还不稳定,还勉强姑息以表示恩惠,时常肆意杀戮来显示威风;时间久了逐渐懈怠,真实的情感就流露出来,分布在州县,一半是胡人,结党营私,仇视消灭中华。民众有不公平的事,向官府申诉,却是胡人胜诉而华夏百姓就忍气吞声而受委屈;田地相邻,胡人就强行夺取;牲畜混杂,胡人就偷盗占有;民众最心爱的是子孙,征调当兵的命令下达,就不论贫富而壮年一定要去;民众所珍惜的是财力,营造运送粮草的劳役兴起,就家徒四壁前往且没有休息的时候;有恒产的贫困,没有一点财产的受冻挨饿。民众最初不敢马上背叛,还是遵循苟且的安宁,被长久积累的威风所震慑。绍兴三十一年相互挺起身来兴起,抬头向南盼望、思念眷恋旧主的,怨恨已经很深、痛苦已经很大,而愤怒已经满盈了。完颜亮自己知道形势受限制,巢穴遥远,担心狂妄的谋划不能成功、逃窜没有地方,所以急忙奔向淮上,希望侥幸获得一胜,来破坏中原民众的心而寻求退路。这个机会不只有一次,而朝廷没考虑到这点,中原的义兵很快也就溃散了。唉!非常值得追悔惋惜啊。
现在来看,中原的民众曾经背叛过胡人,胡人一定不能从心里释怀,而没有民众的支持他们岂能自己安稳而没有疑虑啊!有疑虑那么臣子的忧患就深,操心就危险,因此容易动摇而轻易背叛。朝廷没有恢复的意图就算了;如果真有这个意图,不如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张大声势来威慑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安然有可以依靠的资本;安抚新归附的人来引诱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中原的心。如果这样,那么一旦有紧急情况。他们将会互相转告,一致行动起来,争相响应我们。
更何况现在中原的民众,不是昔日的中原民众。从前民众习惯太平而不懂战争,没想到的灾祸如蜜蜂蝎子在衣袖发作,有智慧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自从动乱流离以来,内心安于攻伐而力量娴熟于攻守,胡人虽然残暴,有朝廷的军队作为支援,民心坚定了。冯妇即使捋起袖子伸出胳膊,也会被士人嘲笑。孟子说:“为商汤周武王驱赶民众的,是夏桀和商纣。”我也说现在中原离合的时机已经打开,胡人不动就算了,如果真动起来,这只是为陛下驱赶民众罢了。只要安静地等待,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民心在天下离合中的重要性,以秦汉之际为例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又通过对当时中原民众与胡人的关系以及民众心态变化的分析,强调如果朝廷有收复中原的意愿,就应采取一些措施来赢得民心。文章视野开阔,分析深刻,显示出辛弃疾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恢复中原的殷切期望。其文笔犀利,论证有力,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解和战略眼光。其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如“观衅”“离合”等,准确地表达了核心观点。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心系国家命运、积极主张抗金复国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