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自新 · 周处杀蛟

周处年少时,凶彊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凶彊(qiáng):凶暴强悍。
  • 侠气:指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的气概。
  • 为乡里所患:被同乡人认为是祸患。
  • 义兴:地名。
  • :古代传说中能发洪水的龙类动物。
  • 邅(zhān)迹虎:跛脚的老虎。
  • 暴犯:侵害。
  • 三横:指三样祸害。
  • 尤剧:更为厉害。
  • 说(shuì):劝说。
  • 蹉跎(cuō tuó):光阴白白地过去。
  • 令名:美好的名声。
  • :显著,明显。

翻译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又有侠气,被同乡人认为是祸患;另外义兴的水中有蛟龙,山上有跛脚的老虎,一起都来侵害百姓;义兴人把他们称为“三横”,而周处更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希望“三横”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刺杀老虎,又下水去击杀蛟龙,蛟龙有时浮出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和它在一起。经过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最终杀死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同乡人在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大家所厌恶,于是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就到吴地去寻找陆机、陆云兄弟。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他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陆云,并说:“我想要自我修正改变,但年纪已经大了,最终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如果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不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于是改过自勉,最终成为了忠臣孝子。

赏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周处从一个为害乡里的人转变为忠臣孝子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先展现了周处年轻时的凶暴和为患乡里的情况,通过“三横”的描述,突出了周处的问题严重性。接着,描写了周处杀虎击蛟的情节,表现了他的勇猛。在得知自己被同乡人厌恶后,周处产生了悔改之意,这一转变显示了他的内心觉醒。最后,陆云的一番话激励了周处,使他坚定了改过自新的决心,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转变。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周处的故事,传达了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改过,无论何时都不算晚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刘义庆

刘义庆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1],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2]。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