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 · 其七 · 履霜操

· 韩愈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
  • 中野:野外。
  • :踩,踏 。

翻译

父亲啊,儿感到寒冷;母亲啊,儿肚子饥饿。 儿就算有罪该受鞭打,却为何还要把儿驱逐。 儿独自一人在空旷的野外,只能在此住宿栖息。 四周听不到一点人声,又有谁能来和儿说话。 儿寒冷了没有衣穿怎么办,儿饥饿了没有食物如何是好。 儿行走在这荒郊野外,双脚踩在霜雪之上。 母亲生了众多儿女,其他孩子都有母亲疼爱怜惜。 唯独儿没有母亲的疼爱,儿怎能不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模仿遭受驱赶的孩子的内心独白。开头通过“父兮儿寒,母兮儿饥”直抒困境,表达对父母无情的哀怨。中间几句细致描绘了孩子在野外孤苦伶仃、无人相伴的艰难处境,“四无人声,谁与儿语”烘托出凄凉的氛围。“儿寒何衣,儿饥何食”进一步强调生存的窘迫,而“履霜以足”生动地刻画了孩子在霜雪中艰难行走的画面。最后以众儿有母怜与自己独无母爱的对比,将孩子内心深深的悲伤推向高潮。整首诗语言质朴直白,却深刻地传达出孩子被遗弃后的凄苦、无助和悲伤之情,引发读者对孩子不幸遭遇的同情 。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