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 · 其七 · 履霜操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
- 中野:野外。
- 履:踩,踏 。
翻译
父亲啊,儿感到寒冷;母亲啊,儿肚子饥饿。 儿就算有罪该受鞭打,却为何还要把儿驱逐。 儿独自一人在空旷的野外,只能在此住宿栖息。 四周听不到一点人声,又有谁能来和儿说话。 儿寒冷了没有衣穿怎么办,儿饥饿了没有食物如何是好。 儿行走在这荒郊野外,双脚踩在霜雪之上。 母亲生了众多儿女,其他孩子都有母亲疼爱怜惜。 唯独儿没有母亲的疼爱,儿怎能不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模仿遭受驱赶的孩子的内心独白。开头通过“父兮儿寒,母兮儿饥”直抒困境,表达对父母无情的哀怨。中间几句细致描绘了孩子在野外孤苦伶仃、无人相伴的艰难处境,“四无人声,谁与儿语”烘托出凄凉的氛围。“儿寒何衣,儿饥何食”进一步强调生存的窘迫,而“履霜以足”生动地刻画了孩子在霜雪中艰难行走的画面。最后以众儿有母怜与自己独无母爱的对比,将孩子内心深深的悲伤推向高潮。整首诗语言质朴直白,却深刻地传达出孩子被遗弃后的凄苦、无助和悲伤之情,引发读者对孩子不幸遭遇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