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去来兮辞
注释
- **澒洞(hòng dòng)**:弥漫无际的样子。这里形容苏轼被贬南海,四周都是茫茫大水。
- **泥蟠(ní pán)**:在泥中盘曲。比喻处在困境。
- **觕(cū)**:同“粗”,粗略、粗疏。
- **洼尊:凹地所积水形似酒尊,比喻自然形成的酒杯。
- **挹(yì)**:舀取。
- **掊(pǒu)**:这里指扒开、破开。
- **畸人:异人、奇人,这里指超凡脱俗的人 。
- **九畴:指《书·洪范》所说的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 **六用:佛教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
翻译
回去吧!我正被贬往南方,哪里还能回归故乡。如今只能卧身于这茫茫无涯的江海之间,聆听着军中鼓角那令人备感凄凉悲伤的声音。我的仕途已然深陷困境,而且越陷越深,时光如闪电般过去,再也无法追回。心中常常怀念着通向西南故乡的道路,梦中回到故乡一切是那么真切美好,可醒来却发觉一切只是虚幻。
我感悟到人生变幻无常,就如同随着寒暑变化而更换不同衣物一样自然。怎么能在穿着皮裘时却又念着葛布衣衫,大概是追求了粗疏的东西却丢失了细微重要的东西。我想要归去其实很容易,不必急驰狂奔。只需一抬头一俯身,便回到自家门前,下车后关上家门。庭院的围墙虽然有缺损,但堂屋居室依然存在。舀取那天然的美酒,注入形似酒尊的凹地中。饮用清凉的月露来洗涤内心的俗念,饱餐绚烂的朝霞来使容颜光彩照人。将客人和主人融为一体,让婆媳之间相处得融洽平安。要知道世上的盗窃行为能得到什么呢,竟然还去破门折锁。要像明亮的大圆镜一样洞察外物,容纳世间万象而内心保持平静悠然。清晨去整治荒废的古井以便汲取井水,夜晚看着众多的泉水慢慢流淌返回。坚守极度的宁静来修炼自我,常常能看到鱼儿跳跃、鲵鱼盘桓。
回去吧!让我在此处游览直至终老。这是我先人的破旧房屋,放弃这里我还能到哪里去寻求归宿呢?海南和汉水之北本没有什么差别,自在往来心中毫无忧虑。有奇人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并非是什么高深的八卦和九畴之术。正饥饿时就需要粮食,已经渡河了就不再需要船。忽然间觉得人和牛都迷失不见了,眼前只有那高大的树木和隆起的山丘。警醒自己六根的功能若使用不当则一事无成,要从根本上寻求心灵的回归。望着故乡的方向祈求能得到安息,何必在中途多次停顿休憩。
算了吧!我这一生命中注定回去也有一定的时运,当初既没有什么刻意的行为也没有过多的留恋。随意驾车跟随心意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难道会因为学习庄子(南华真人)就废弃追随安期生那样的仙人?总担心庄稼最终会枯死,就不去灌溉也不去施肥。我师法陶渊明那高雅旷达的情怀,写下这百篇和他《归去来兮辞》相似的新诗。赋出《归来》这样清新的篇章,我大概无疑就是陶渊明的后身了。
赏析
这首《和陶归去来兮辞》是苏轼在被贬儋州时所作。此时他已历经沧桑,远谪异地,这首辞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复杂又超脱的心境。 开篇点明自身南迁难归的处境,描绘了身处江海间听到鼓角声的悲凉,表达被贬后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思。之后借对人生的感悟,如衣物随寒暑更换,来感慨得失无常。诗中详细描绘了在故居或想象中的生活情景,如饮用天然饮品、观察自然万物、与家人融洽相处等,展现出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表达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以及淡定从容的心态。通过与奇人的对话和对一些人生道理的感悟,如“方饥须粮,已济无舟”等,进一步深化其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放下执念、回归本心的领悟。最后,以渴望在故居终老、师法陶渊明之作作结,表明其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精神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和陶这一形式,交融了苏轼对人生、命运、自然的多重思考与感悟,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体现了他豁达乐观又深邃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