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去来兮辞

· 苏轼
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 卧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悽悲。 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 怀西南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 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 岂袭裘而念葛,盖得觕而丧微。 我归甚易,匪驰匪奔。 俯仰还家,下车阖门。 藩垣虽缺,堂室故存。 挹吾天醴,注之洼尊。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混客主而为一,俾妇姑之相安。 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 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 治废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还。 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 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 均海南与汉北,挈往来而无忧。 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 方饥须粮,已济无舟。 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 警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 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 谓汤稼之终枯,遂不溉而不耔。 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 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澒洞(hòng dòng)**:弥漫无际的样子。这里形容苏轼被贬南海,四周都是茫茫大水。
  • **泥蟠(ní pán)**:在泥中盘曲。比喻处在困境。
  • **(cū)**:同“粗”,粗略、粗疏。
  • **洼尊:凹地所积水形似酒尊,比喻自然形成的酒杯。
  • **(yì)**:舀取。
  • **(pǒu)**:这里指扒开、破开。
  • **畸人:异人、奇人,这里指超凡脱俗的人 。
  • **九畴:指《书·洪范》所说的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 **六用:佛教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

翻译

回去吧!我正被贬往南方,哪里还能回归故乡。如今只能卧身于这茫茫无涯的江海之间,聆听着军中鼓角那令人备感凄凉悲伤的声音。我的仕途已然深陷困境,而且越陷越深,时光如闪电般过去,再也无法追回。心中常常怀念着通向西南故乡的道路,梦中回到故乡一切是那么真切美好,可醒来却发觉一切只是虚幻。

我感悟到人生变幻无常,就如同随着寒暑变化而更换不同衣物一样自然。怎么能在穿着皮裘时却又念着葛布衣衫,大概是追求了粗疏的东西却丢失了细微重要的东西。我想要归去其实很容易,不必急驰狂奔。只需一抬头一俯身,便回到自家门前,下车后关上家门。庭院的围墙虽然有缺损,但堂屋居室依然存在。舀取那天然的美酒,注入形似酒尊的凹地中。饮用清凉的月露来洗涤内心的俗念,饱餐绚烂的朝霞来使容颜光彩照人。将客人和主人融为一体,让婆媳之间相处得融洽平安。要知道世上的盗窃行为能得到什么呢,竟然还去破门折锁。要像明亮的大圆镜一样洞察外物,容纳世间万象而内心保持平静悠然。清晨去整治荒废的古井以便汲取井水,夜晚看着众多的泉水慢慢流淌返回。坚守极度的宁静来修炼自我,常常能看到鱼儿跳跃、鲵鱼盘桓。

回去吧!让我在此处游览直至终老。这是我先人的破旧房屋,放弃这里我还能到哪里去寻求归宿呢?海南和汉水之北本没有什么差别,自在往来心中毫无忧虑。有奇人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并非是什么高深的八卦和九畴之术。正饥饿时就需要粮食,已经渡河了就不再需要船。忽然间觉得人和牛都迷失不见了,眼前只有那高大的树木和隆起的山丘。警醒自己六根的功能若使用不当则一事无成,要从根本上寻求心灵的回归。望着故乡的方向祈求能得到安息,何必在中途多次停顿休憩。

算了吧!我这一生命中注定回去也有一定的时运,当初既没有什么刻意的行为也没有过多的留恋。随意驾车跟随心意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难道会因为学习庄子(南华真人)就废弃追随安期生那样的仙人?总担心庄稼最终会枯死,就不去灌溉也不去施肥。我师法陶渊明那高雅旷达的情怀,写下这百篇和他《归去来兮辞》相似的新诗。赋出《归来》这样清新的篇章,我大概无疑就是陶渊明的后身了。

赏析

这首《和陶归去来兮辞》是苏轼在被贬儋州时所作。此时他已历经沧桑,远谪异地,这首辞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复杂又超脱的心境。 开篇点明自身南迁难归的处境,描绘了身处江海间听到鼓角声的悲凉,表达被贬后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思。之后借对人生的感悟,如衣物随寒暑更换,来感慨得失无常。诗中详细描绘了在故居或想象中的生活情景,如饮用天然饮品、观察自然万物、与家人融洽相处等,展现出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境界,表达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以及淡定从容的心态。通过与奇人的对话和对一些人生道理的感悟,如“方饥须粮,已济无舟”等,进一步深化其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放下执念、回归本心的领悟。最后,以渴望在故居终老、师法陶渊明之作作结,表明其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精神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和陶这一形式,交融了苏轼对人生、命运、自然的多重思考与感悟,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体现了他豁达乐观又深邃的精神世界。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