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三首野鹰来

· 苏轼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襄阳:地名,今属湖北。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提戈:拿着兵器。(gē):古代的一种兵器。
  • 裹毡裘:裹着毛毡制成的皮衣。这里指代北方少数民族。
  • (miǎn):沔水,汉水的上游。“南渡沔”指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南侵。
  • 朱旆(pèi):红色的旗帜,这里借指官员出行的仪仗。
  • 羊、杜:指西晋时期镇守襄阳有政绩的羊祜和杜预。

翻译

在使君还未来到襄阳的时候,襄阳百姓满心忧愁,敌寇拿着兵器进入集市,百姓只能裹着毡裘艰难生活。自从北方敌寇势力南侵渡过了沔水,襄阳反而变得安宁无事,人们常常趁着春日外出游玩。 襄阳的春日游乐在哪里举行呢?就在岘山的南面、汉江的岸边。使君带着红色的旗帜,旗帜随风翻动前来,人们都说这位使君就像当年的羊祜和杜预一样贤能。 走在路边遇到有人询问洛阳的情况,听说中原地区正在苦战,春天的田地都已荒废。北方来的人听闻襄阳这般欢乐,望着天空中飞走的大雁,伤心断肠。

赏析

苏轼这首诗描绘了襄阳不同时期的景象变化。开篇通过往昔的忧愁和如今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襄阳局势的转变。诗中描写襄阳春日游乐的场景,一派祥和欢乐,凸显出当地百姓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惬意。同时提到使君被比作羊祜与杜预,暗示新使君的贤能,给襄阳带来安定。后几句由襄阳之乐转向对中原苦战、田园荒芜的描述,反差强烈。“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一句尤为动人,写出了北方沦陷区百姓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故乡荒芜的悲痛,表现出作者对中原局势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拓宽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内涵,使作品既有对局部安定生活的描绘,又融入了对大局的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