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歌

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 楼中恒闻哀响曲,塘上复有辛苦行。 不解何意悲秋气,直置无秋悲自生。 不怨前阶促织鸣,偏愁别路捣衣声。 别燕差池自有返,离蝉寂寞讵含情。 云聚怀情四望台,月冷相思九重观。 欲题芍药诗不成,来采芙蓉花已散。 金樽送曲韩娥起,玉柱调弦楚妃叹。 翠眉结恨不复开,宝鬓迎秋度前乱。 湘妃拭泪洒贞筠,筴药浣衣何处人。 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 已言采桑期陌上,复能解佩就江滨。 竞入华堂要花枕,争开羽帐奉华茵。 不惜独眠前下钓,欲许便作后来薪。 后来瞑瞑同玉床,可怜颜色无比方。 谁能巧笑特窥井,乍取新声学绕梁。 宿处留娇堕黄珥,镜前含笑弄明珰。 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已闻能歌洞箫赋,讵是故爱邯郸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宛转(wǎn zhuǎn):形容歌声、鸣声抑扬动听;也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
  • :有惊动、动荡之意。
  • :常常,一直。
  • 哀响:悲哀的声调。
  • 直置:直率地放置,此处可理解为直接认为、径直觉得。
  • 差池(cī chí):指参差不齐的样子;这里指燕子飞行时的姿态。
  • 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 筠(yún):竹子的青皮,引申为竹子。
  • 筴(cè)药:挑取草药。筴,同“策”,挑取。
  • 菤葹(juǎn shī):一种植物,味苦。
  • 茱萸(zhū yú):一种植物,香气辛烈。

翻译

七夕时天河上白露明亮,八月的波涛秋水被秋风惊动。 楼中常常听到哀怨的曲调,池塘上又有辛苦劳作的身影。 不明白为何会因秋气而悲伤,直接就觉得没有秋意悲伤也会自然产生。 不埋怨前阶蟋蟀的鸣叫,偏偏忧愁别处传来的捣衣声。 离别燕子飞行姿态各有不同但终会返回,离去的蝉儿寂寞难道就没有情意吗? 云朵聚集怀着情思在四望台,月色清冷相思在九重观。 想要题写关于芍药的诗却写不成,想去采摘芙蓉花却已经凋谢。 金樽送上乐曲韩娥起身歌唱,玉柱调弦引得楚妃哀叹。 翠眉凝结愁恨不再舒展,美丽的鬓发迎秋在前面变得凌乱。 湘妃擦拭眼泪洒在贞洁的竹子上,挑取草药浣洗衣物不知是什么人。 每一步都有香气从金薄履中飘出,轻盈的扇子遮掩着珊瑚般的嘴唇。 已经说好在陌上采桑的时期,又能够解下玉佩在江滨相聚。 竞相进入华丽的堂屋索要花枕,争相打开羽帐侍奉华美的垫子。 不惜独自睡眠在前面垂钓,希望允许便做后来的柴薪。 后来在昏暗中共处同睡在玉床上,可惜容颜无双难以相比。 谁能巧妙地笑着特意去看井中的自己,刚学来新的歌声如同余音绕梁。 住宿的地方留下女子娇艳的堕珥,在镜子前含着笑摆弄明亮的耳坠。 采摘菤葹可是心意不尽,折下茱萸叶子却更加芳香。 已经听说能够歌唱洞箫赋,难道还是故意喜爱邯郸的倡优。

赏析

这首《宛转歌》以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和爱情的种种情感。诗中通过七夕、秋气、哀曲、捣衣声等景象和声音,烘托出一种忧伤的氛围。燕子的返归与蝉的寂寞形成对比,更加深了离别的愁绪。云聚月冷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相思之情。从芍药诗不成、芙蓉花已散,到金樽送曲、玉柱调弦,再到湘妃泪洒、步步香飞等场景,展现了女子在爱情中的期盼、忧愁、哀怨和美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生动地表达了爱情中的种种复杂情感。

江总

南朝陈济阳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字总持。江紑子。起家梁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笃学有辞采,深受梁武帝嗟赏。侯景之乱,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陈后主立,历尚书令。当权任宰,而不理政务,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多为艳诗,号为狎客。陈亡入隋,为上开府。卒于江都,世称江令。今存《江令君集》辑本。 ► 10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