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所属合集

译文

【其一】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馀里地在眼前。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其二】 自古悲叹行役苦,我今亲历方知之。 天地山川多广阔,难料风浪骤然起。 滔滔巨浪震天响,大风猛吹不停止。 游宦日久念故土,为何滞留身在此! 默想家中园林好,世俗官场当告辞。 人生壮年能多久?放纵情怀不犹疑!

注释

庚子岁:晋安帝隆安四年。 规林:地名,今地不详。 行行:走着不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循:沿着、顺着。 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 旧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 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 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zhào):划船。棹,摇船的甲具。 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 指:顾。 景:日光,指太阳。 限西隅(yǘ):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 念:担忧。 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 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 戢(jí):收藏、收敛。 枻(yì):短桨。 穷:谓偏远。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 眇:通“渺”,辽远。 无界:无边。 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 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 百里馀:指离家的距离。 延目:放眼远望。 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 将:当。 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诗经·魏风·涉站》:“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一何:多么。 旷:空阔。 巽(xùn)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 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 崩浪:滔天巨浪。 聒(guó)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长风,大风。 游:游宦,在外做官。 所生:这里指母亲和故乡。 淹:滞留。 兹:此,这里,指规林。 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 良:实在。 当年:正当年,指壮年。 当:适逢。 讵(jǜ):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约束。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组诗。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怀之作。第一首反复陈说被阻穷湖、急切不能到家的苦恼;第二首进而感叹行役之苦,并借眼前自然景象暗喻仕途的风波险恶,曲折地抒发厌倦官场、怀恋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的情思。第一首以叙事起兴,第二首以议论开篇。

评析

【其一】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馀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没有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动乱,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幹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其二】 与第一首诗相比,第二首诗写得更精炼一些,全诗仅十二句,集中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依恋田园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是真实动人的述怀诗。诗人对做官不感兴趣,下决心要辞别官场。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做官有行役之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苦。所以陶渊明得出结论说:“自古叹行役”。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么可叹的苦,陶渊明以往并无切身体验。可当他为桓玄当差,奔波于建康和江陵之间,不远千理,其间的艰难险阻可以说是“备尝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这里,言未尽意,诗人的心里是在说:行役当差的苦头我尝够了,谁还想迷恋仕途。 陶渊明厌倦仕途的另一个原因是,仕途多风险,吉凶难料。在诗人看来,做官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倒不如及早告别官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诗人并未直说,而是借景言情,引用典故达意。行役途中,面对山川荒野,诗人的心境是孤独而悲凉的,发出了“山川一何旷”的感叹。这不是对山川秀色的赞美,而是对山川旷野的畏惧。由于心情的关系,大自然在诗人的眼里也是可怕的。诗人借山川之险来陪衬仕途之险,意在说明仕途可畏,潜藏着祸福风云。何时为福,何时为祸,谁也不知,“巽坎难与期”。用“巽坎”来比喻仕途中的吉凶顺逆,是十分恰当的。“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这是全诗的秀句,写出了诗人在行役途中对山川风物的真实感受。诗人的用词准确,而又很会夸张。他不说“巨浪”,而说“崩浪”。一个“崩”字,不仅有形象,而且有声音,绘声绘色。“聒”字准确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时的杂乱之声。“崩”字形容声大,“聒”字形容声杂。诗人借自然景象来描绘官场内部的激烈斗争,像崩浪震天那样可怕。 宦游之人长年在外,离乡背井,这在感情上是一种痛苦。陶渊明也经历着这种痛苦,行役途中他格外思亲。“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这是陶渊明的心声,抒发了思亲的感情,悔恨自己不应该误入仕途,更不应该在仕途淹留。有了这悔恨之后,诗人便下定了决心,要罢官归田。这里,可以看见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他赞美园林,鄙弃官场。诗的结尾“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表面似乎是消极情绪的表露。其实,诗人并未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时候才这样写的,是一种愤慨之言。诗人正当壮年,大志未展,繁杂的公务消磨着他的年华,而且受着官场的牵制约束,俯仰由人,他想摆脱官场的牵制,回到园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诗人盼望有“纵心”的时刻,这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不贪富贵,纵心归田,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是陶渊明真实的思想。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