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一 · 锺山

· 张岱
锺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誌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誌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輂之不起。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极简陋。朱红木簋、木壶、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冬瓜汤一瓯而已。暖阁上一几,陈铜炉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几,陈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见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自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燖所。燖已,舁至飨殿。次日五鼓,魏国至主祀,太常官属不随班,侍立飨殿上。祀毕,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平常日进二膳,亦魏国陪祀,日必至云。 戊寅,岱寓鹫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气一股,冲入牛斗,百有馀日矣。岱夜起视,见之。自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壬午,朱成国与王应华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尽出为薪,发根,隧其下数丈,识者为伤地脉、泄王气,今果有甲申之变,则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注释

棬(quān):曲木做的饮器。 燖(xún):古代祭祀用肉,沉于汤中使半熟。

《钟山》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叙述了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明孝陵的神异和肃穆。

赏析

金陵钟山乃朱明创业鼎新之都。作者从明太祖卜陵写起,详述了崇祯十五年亲见太常寺祭祀的礼仪场景,最后以明亡后“今岁清明,乃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结尾,今昔兴亡,颇有铜驼荆棘之悲。作者信堪舆望气者言,以王气、黑气、国运之兴衰,固属迷信;并赍怒于奉敕修陵之朱、王二氏,固系错责误罚,但他将此篇列为《陶庵梦忆》之卷首,则是深寓亡国之痛的“猿咽”。 以如此繁琐、恭谨的笔墨来叙说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神异和肃穆,既可见出金陵的“王气”,更可见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但作者以“伤地脉”、“泄王气”来解释以后的盗贼纷起、神州陆沉,则不免迂远之至!作为一个大历史学家,张岱对于明朝社稷败亡的历史巨变的真实意想也许不便明言,便只好以“王气”这类模糊不清的概念搪塞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从刘禹锡的诗中,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其中三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钟山:即紫金山。
  2. 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3. 刘诚意: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
  4. 徐中山: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
  5. 汤东瓯: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
  6. 谗(gòu)妃:明太祖朱元璋的妃子。
  7. 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叫太牢。
  8. 少牢:古代祭祀,只用羊、豕叫少牢。

翻译

钟山上有云气,飘飘浮浮,或红或紫夹杂其中,人们说这是帝王之气,龙蜕皮隐藏在这里。明太祖朱元璋和刘基、徐达、汤和确定陵墓穴位,各自记住自己确定的位置,藏在袖子里。三人将所记一合,穴位就确定了。墓门左边有孙权墓,请求迁走。太祖说:“孙权也是个好汉,留他在这里守门吧。”等到挖掘时,下面是梁志公和尚的塔。和尚真身没有损坏,指爪绕着身体好几圈。士兵抬他抬不起来。太祖亲自对他行礼,许诺用金棺银椁,三百六十亩田庄来供奉香火,抬到灵谷寺建塔。现在寺中数千僧人,每天消耗一个田庄的收益。陵寝确定后,关闭外层墓道,人们不知道里面的情况。能看见的有三道门、一座享殿、一座寝殿,后面的山苍茫一片而已。壬午年七月,朱兆宣任太常寺主簿,中元节祭祀时节,我去观看。享殿深邃肃穆,暖阁距离殿三尺远,用黄龙帐幔围着。摆着两张交椅,坐垫用黄锦孔雀翎制成,绣着正面龙,十分华丽厚重。地上铺着毡子,在上面行走必须脱掉鞋子、放轻脚步。稍有咳嗽,内侍就呵斥:“不要惊扰圣驾!”靠近暖阁的一座,稍前点的是碽妃,是明成祖的生母。明成祖出生时,孝慈皇后谎称是自己亲生,这事很隐秘。再下面东西排列着四十六个席位,有的有人坐有的没人坐。祭品极为简陋。朱红的木簋、木壶、木酒樽都很粗糙简朴。簋中有三片肉,一夹子粉丝,几粒黍米,一小碗冬瓜汤而已。暖阁上有一个几案,陈列着一个铜炉、两个小箸瓶、两个杯盏;下面一个大几案,陈列着一个太牢、一个少牢而已。其他祭祀或许不同,我所见的就是这样。祭祀前一天,太常寺官员打开牺牲所的中门,用鼓乐旗帜引导,牛羊自己出来,用龙袱覆盖。到了屠宰的地方,用四根绳子绑住牛蹄。太常寺官员到时,牛正面站着,太常寺官员对着牲畜行礼,行礼还没完毕,而牛头已经进入热水烫洗的地方。烫洗完,抬到享殿。第二天五更时,魏国公主持祭祀,太常寺官员不跟随站班,侍立在享殿上。祭祀完毕,牛羊已经臭腐得难以忍受了。平常每天进献两次膳食,也是魏国公陪同祭祀,每天必定到场。 戊寅年,我住在鹫峰寺。有人说孝陵上有一股黑气,冲入斗牛星座,有一百多天了。我夜里起来观看,看到了这股黑气。从此流贼越来越猖獗,到处警报响起。壬午年,朱成国和王应华奉命修理陵墓,三百年的枯木都挖出来当柴烧,挖掉根部,在地下挖了好几丈深,有见识的人认为这伤害了地脉、泄露了王气,如今果然有甲申之变,那么即使把王应华一寸一寸斩了也不足以赎罪。孝陵历经二百八十二年,今年清明节,竟然连一碗麦饭都得不到,想到这里就令人哽咽。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钟山、孝陵的一些情况,包括其云气被传为有王气,以及朱元璋与大臣确定陵寝穴位的故事、孝陵内部的简略景象、祭祀的场景等,同时也提及了一些与孝陵相关的事件和变化。文章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古迹细致的观察和切实的感受,通过对孝陵情况的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史实,也流露出对孝陵渐趋冷落的感慨和悲哀。其中对祭祀过程、暖阁布置、牛羊处理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能较为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整体语言较为质朴,但不失生动形象。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