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二 · 燕子矶

· 张岱
燕子矶,余三过之。水势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不识岸上有如许境界。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过之矣。登关王殿,吴头楚尾,是侯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湁潗(chì jí):形容水流湍急翻滚的样子。
  • 捷捽(jué zuó):形容行动敏捷。
  • 渝中:应是“戊寅”,干支纪年的戊寅年。
  • 碚礌(bèi lěi):指坚硬的石头。

翻译

燕子矶,我去过三次。那里水势湍急翻滚,船夫到了这里,行动敏捷地抓住、拉取,钩住挽住铁缆,像蚂蚁一样向上攀爬。在船篷的窗户中看到石头的骨架层层叠叠,矗立在水边,让人不喜悦反而感到恐怖,不知道岸上有这样的景致境界。戊寅年到了京城后,和吕吉士出了观音门,去游览燕子矶。这才明白佛地仙都,当面就错过了啊。登上关王殿,这是吴地的开头楚地的末尾,是关侯施展勇武的地方,神灵的威严赫赫明显,胡须眉毛像戟一样竖起。沿着山走到燕子矶上,坐在亭子里,看江水急速流淌,船行驶快如箭。转而向南,走到观音阁,通过绳索攀登上去。阁旁的僧院,有几千寻的峭壁,像铁一样坚硬的石头;有几株高大的枫树,在其他树木中显得葱郁,呈现出深沉的冷绿色;有一座小楼呆愣愣地对着,就可以在这里十年面壁修行。现在的僧舍佛阁,却故意背对这些,于心何忍?这一年,我回浙江,闵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矶,在石壁下饮酒。

赏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燕子矶的险要地势和独特景致。作者描写水势的湍急,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对石骨棱层、关王殿、峭壁、枫树林等的刻画细致入微,营造出或恐怖、或威严、或清幽的氛围。最后提到与友人在燕子矶下饮酒的场景,使整个叙述增添了几分温情与生活化气息。作者通过多次游历燕子矶的经历,表达了对错过其美好景致的惋惜,也流露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