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一 · 吴中绝技

· 张岱
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 盖技也而进乎道矣。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译文

吴中的绝技有:陆子冈的苏州玉雕;鲍天成的犀角雕刻;周柱的镶嵌;赵良壁制作的梳子;朱碧山的金银器雕刻;马勋、荷叶李做的苏州折扇;张寄修制作的琴;范昆白制作的三弦琴。这些人都可以流传百世,没有什么人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 然而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苦心孤诣,也只能是在技艺上极力提高自己,至于东西高低优劣的评价,还要靠与后世鉴赏家心力、目力上的心神相合,而这些就不是能工巧匠所能办到的事情了。 这大概是因为鉴赏高于技艺。

注释

陆子冈:苏州琢玉名师、子冈珠宝工坊创始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技艺高超,为文人许渭,张岱等推重,被誉为“吴中绝技”。当时皆称“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称陆子冈等制玉、治扇等苏州鬼工”为“吴中绝技”陆子冈,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开设琢玉作坊。时人将子冈玉与唐伯虎仕女画共推为吴地风雅之表征。不过,他的玉作几乎为皇室专利品。

作者提到的这些各具特色的“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的技艺大师,令现今这个多为工匠而难为大师的社会的人们心生无限向往。后文提到的能工巧匠与鉴赏家的关系,不禁让人联想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知音难觅宁断琴,高山流水无处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陆子冈:明代著名玉雕艺人,原名陆子刚。
  • 治玉:雕刻玉石。
  • 鲍天成:未详,可能是当时的犀角工艺大师。
  • :犀牛角,古代常用于制作工艺品。
  • 周柱:可能指周氏家族中的镶嵌工艺高手。
  • 嵌镶:在器物上镶嵌各种材料。
  • 赵良璧:擅长制作梳子的工匠。
  • 朱碧山:明代金银首饰制作大师。
  • 马勋、荷叶李:两人名字连用,可能指擅长扇子制作的两位名家。
  • 张寄修:琴艺精湛的制琴人。
  • 范昆白:三弦子(一种传统乐器)制作高手。
  • 保无敌手:无人能出其右的意思。
  • 良工苦心:技艺精湛且用心良苦。
  • 针芥相投:比喻心意相通,契合无间。
  • :这里指艺术的境界或人生哲理。

翻译

吴中的顶尖技艺,如陆子冈雕刻玉石,鲍天成处理犀角,周柱擅长镶嵌工艺,赵良璧做梳子,朱碧山打造金银饰品,马勋和荷叶李制作扇子,张寄修修理古琴,范昆白则擅长三弦子,这些人的技艺都能流传百年,无人能超越。

然而,他们的卓越才华和辛勤努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成就。他们作品的层次感、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浓淡搭配,恰好与后世鉴赏家的心灵和眼力相契合,这难道是工匠们仅凭技术就能达到的吗?

技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达到了艺术和哲学的高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苏州地区(吴中)卓越的手工艺人及其精湛技艺,从玉器到扇子,从金银饰品到乐器,每一样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作者强调了这些匠人们不仅技艺超群,更在于他们的心灵与作品的契合,以及对美的独特理解。这种技艺已不再仅仅是手工技巧,而是上升到了艺术和人生哲理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